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疗 » 消化系统病症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內容】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1)中脘、天枢、关元;(2)上巨虚。

备用穴: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太溪、太冲、三阴交、中膂俞。

(二)治法

常用穴任选一组,亦可一组无效时改为另一组,或两组同用。备用穴据症酌取,每次2~3穴。均用艾灸,但方法不同,分述如下:

第1组常用穴灸法:取艾灸盒二个,将1~3寸长艾条4~5段,点燃后,放在艾灸盒内。令病人平卧暴露腹部,然后,将艾灸盒分别置于可覆蓋中脘、天枢至关元的穴区(中脘穴上可用小号艾灸盒,天枢至关元穴,须用大号)。盒盖留1~2毫米孔隙。灸治部位温度渐升,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如太烫,可将盒内艾段分散,或略抬高艾灸盒。30分钟后温度渐减,40分钟灸毕。

第2组穴灸法:选双侧上巨虚,取准穴后以2%普鲁卡因注射液作一局麻皮丘,并涂以蒜汁,用黄豆大之艾炷,连续行直接灸,一般灸21~25壮,使穴区形成一直径0.8~1毫米的焦痂,痂下硬结厚度须达0.5毫米以上。5~7日形成灸疮,注意保持清洁,灸疮在3~5周内愈合。

配穴灸法:用艾条以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以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15次~20次为一疗程。

为加强疗效,尚可配合捏脊法:共分5条线,即大椎至长强穴1条,大杼至白环俞左右2条,附分至秩边左右2条。病人伏卧,术者双手拇食指指腹相对,自长强穴捏起肌肤,边捏边推,渐到大椎穴,如此反复3~5遍,每次捏至腰俞、肾俞、脾俞时,用力往上提拉几下肌肤,依上手法再捏其他诸线。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检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或钡透示粘膜为轻度炎症性改变;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镜及钡透示病变程度有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肠镜、钡透病变均无改善。

艾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65%~98%。50例以上法艾灸并以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为37例(74.0%),显效10例(20.0%),有效2例(4.0%),无效1例(2.0%),总有效率迷98.0%,另观察50例,总有效率为92.0%,一年后随访,复发率为30.0%,再于足三里施以化脓灸,全部有效(1、2、3)。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1)脐中四边穴;(2)天枢、关元、气海。

备用穴:大肠俞、长强、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1组,轮换交替,备用穴酌取2~3穴。取卧位,脐中四边穴,以上下左右为序,选28~30号毫针,快速进针,成人一般针深3~5分,缓缓刺入,捻转半分钟,不留针。天枢、气海、关元、针深1~2寸,得气后,以高频小幅度提插加捻转之补法,使针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脾俞、胃俞,均斜向脊柱针刺1.5~2寸,长强、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5寸,以得气为度,并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亦可于进针得气后,采用温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效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58例,基本痊愈49例(84.5%),有效1例(1.7%),无效8例(13.8%),总有效率为86.2%(4,5)。

穴位埋植

(一)取穴

常用穴:神道透灵台、大肠俞、天枢。

备用穴:脾俞透胃俞、足三里、肾俞。

(二)治法

每次取3~5穴,常用穴与备用穴搭配取用。采取注线法埋植,取12号腰穿针,将01号消毒肠线3毫米,穿入针孔内。穴区消毒局麻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执针,快速刺入皮下,至所需的深度后,固定针芯向上提腰穿针至针芯平齐时出针,肠线即埋入穴内,覆蓋消毒敷料并固定。10~15天埋植1次。穴位可轮用。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慢性结肠炎125例,痊愈88例970.4%,有效26例(20.8%),无效11例(8.8%),总有效率91.2%。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以穴位埋植为优。对穴位埋植32例,作3年随访,复发率为14.5%(6)。

针灸

(一)取穴

常用穴:(1)中脘、气海、神关阙、天枢。

备用穴:(1)足三里、三阴交、公孙;(2)大肠俞、胃俞、脾俞。

(二)治法

常用穴与备用穴之第一组用于针刺,第二组用于灸治。以常用穴为主,酌配备用穴。针刺法: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灸法,系采用灸疗仪照射。先在选好之穴位上涂以艾油,然后将灸疗仪之灸头对准穴位,并作固定,打开机器开关,灸头发亮,直至患者感到温热为宜。每穴照射15~30分钟。针刺灸疗可轮用,亦可合用,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形状、便次正常,连续镜检阴性,结肠镜检查肠壁表面光滑,钡剂灌肠无钡剂停留;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镜检有少量上皮细胞或脓球,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充血,溃疡面消失或变浅,钡剂灌肠肠壁微粗糙;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未改善。

共治82例,基本痊愈62例(75.6%),有效20例(24.4%),有效率达100%(8)。

隔饼灸

(一)取穴

常用穴:(1)中脘、气海、足三里;(2)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备用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温热蕴结加水分;脾虚肝郁加脾俞、肝俞;脾肾阳虚加关元;便秘加中注;脓血多加隐白。

(二)治法

药饼制作: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温热蕴结以黄连、丹参、红花、木香为主药;其他各型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木香、丹参等药。每次取药粉2.5克,加黄酒3克,调成厚糊状,并制成直径2.3毫米,厚度0.5毫米的药饼。

常用穴均取,每次1组,备用穴据症而加。将药饼置于穴位上,上放置底径2.1毫米,高2毫米,重约2克之艾炷灸灼。脾胃虚弱型各灸3壮;温热蕴结各灸2壮,其中足三里、上巨虚各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脾虚肝郁均灸3壮,脾肾阳虚主穴3壮,配穴4壮;便秘者中注灸2壮,天枢少灸或不灸;脓血甚者,隐白灸4~7壮。

(三)疗效评价

以类似上述标准评判,共治42例,基本痊愈24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9)。

主要参考文献

(1)Kequena‧Y(李学武译)。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3;9(4):341。

(2)梁粹英,等。艾灸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44,北京。

(3)张泳南。化脓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0例疗效分析。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66,北京。

(4)刘康平。针灸治疗慢性非性结肠炎。天津中医1986;3(3):3。

(5)史宝瑞。针灸治疗慢性肠炎。中医杂志1858;(7):486。

(6)刘家荫,等。埋线治疗慢性结肠炎125例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99,北京。

(7)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87。

(8)聂汉云,等。针刺和经穴灸疗仪照射治疗慢性结肠炎32例。辽宁中医杂志1988;(8):28。

(9)吴焕淦,等。隔药饼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国针灸1992;12(1):29。

上一節 急性胃扭转
急性胆囊炎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