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芒針

(一)取穴

常用穴:巨闕、劍突下1寸。

備用穴:承滿(右)、鳩尾。

(二)治法

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無效,則改用備用穴。每次僅取一穴。選28~32號7~8寸長之芒針。患者平臥,放鬆腹肌,調勻呼吸。巨闕穴刺法:針尖快速入皮,使針體沿皮下直刺至左側臍旁肓俞穴處。然後,手提針柄與皮膚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朮者感到針尖沉重,患者感到臍周與下腹部有上提感為佳。如無此針感,宜出針重新進針,或在劍突下1寸處進針。提針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鐘,以後可縮短為3分鐘。劍突下1寸刺法:以28號8寸毫針,迅速入皮,與皮膚30°角沿皮下刺至臍左側0.5寸處,待出現上述針感後,改為15度角,不作捻轉,緩慢提針40分鐘,出針前行抖動手法10~15次。針後均平臥2小時。

右承滿穴刺法:28號7寸芒針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針至左側天樞穴。待有沉脹感,先大幅度捻轉7~8次,然後再向同一方向捻轉,使針滯住。邊退針,邊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虛、胃向上蠕動感。此時醫者可用手壓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極。退針時宜慢,每隔5分鐘將滯針鬆開,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轉,使針滯住。如此,共分3次,將針退出,共提退15分鐘。最後,將針柄提起成90度角,抖針7~8次後,出針。用膠布在髂脊連線前後固定。囑病人仰臥30分鐘,再向右側臥20分鐘,最後復原位躺2~3小時。每週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過10次。鳩尾穴刺法:先令患者臥于硬板床上,在臍左下方相當於胃下彎部位找到壓痛明顯處,作為止針點。以32號8寸芒針,從鳩尾穴速刺進針,沿皮下邊捻針,邊進針,直達止針點。之後,右手持針作逆時針方向捻轉,當針柄沉澀感時,將針緩緩退出,須使針下始終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同時,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極,用力緩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當提至離皮下約2毫米時,將針再作逆時針方向捻轉,左手拇指按壓住針尖,右手將針垂直抖提3~5次出針,針刺提退過程約10~15分鐘。針後平臥3小時。20天左右治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痊癒:主要症狀消失,鋇餐透視檢查,胃下極回到正常部位;顯效:主要症狀明顯減輕,鋇餐透視檢查,胃下極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轉,胃下極較原來有所上提;無效:治療前後,症狀、體征均無改善。

以上法共治1047例,按上述或類似標準評定:痊癒402例(38.4%),顯效231例(22.1%),有效428例(40.8%),無效86例(8.2%)。總有效率為91.8%(5~8)。

電針

(一)取穴

常用穴:中脘、胃上、提胃、氣海。

備用穴:足三里、內關、脾俞。

(二)治法

以常用穴為主,每次選2~3次,年老體弱者加足三里、脾俞,噁心嘔吐加內關。氣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間動電療機,負極接中脘穴,正極分5叉,分別接雙胃上、雙提胃及氣海,用疏密波,通電量以病人腹肌出現收縮和能耐受為宜,每次約持續刺激20~30分鐘。如無間動電療儀,可用一般市售電針儀,採用斷續波或疏密波。為加強療效,可用維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諾龍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電針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電針12次為1療程(穴位注射6次),療程間隔3~7日。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痊癒:症狀消失,X線鋇餐透視,胃角切跡回復正常;顯效:症狀明顯減輕,胃角切跡較治前上升≧2毫米;有效:症狀減輕,胃角切跡較治前上升,但<2毫米;無效:治療前症狀、體征均無改善。

按上法治療251例,痊癒75例(29.9%),顯效86例(34.3%),有效46例(18.3%),無效44例(17.5%),總有效率為82.5%(8~10)。

頭針

(一)取穴

常用穴:胃區。

備用穴:足三里、中脘(均為體穴)。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28號1.5寸毫針從髮際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層捻轉進針2毫米,持續捻轉3分鐘,捻轉頻率為200次/分左右,留針15~30分鐘,每隔5~10分鐘以同樣手法運針1次,每日針1次,備用穴隔日1次,2穴均取,針刺得氣後施補法。12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158例,結果痊癒136例,有鏟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12)。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建里、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

備用穴:上脘、內關、梁門、公孫、脾俞、胃俞。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1~2穴,備用穴2~3穴。腹部穴採取仰臥位。建里穴宜雙針同時刺入,進針直至得氣,天樞穴用4寸毫針,針尖呈15度角向臍下之氣海穴方向斜刺,捻轉進針。所有腹部穴位,一律採用由淺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針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朮,促進經氣流動,直至針下得氣,然後再將針刺至8分左右,用同樣手法,促使酸脹感強烈,并向上、下腹部擴散,然後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覺胃體有酸脹緊縮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轉3~4下,稍停半分鐘,再捻轉1次,針感強烈後出針。針背部穴時,患者俯臥,針尖斜向椎間孔方向進針1~1.5寸,採用補法。留針30分鐘。四肢穴直刺,用補法,亦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後平臥1~2小時。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體針法共治453例,其中痊癒157例(34.7%),顯效149例(32.9%),有效126例(27.8%),無效21例(4.6%),總有效率為95.4%(11~15)。

穴位埋植

(一)取穴

常用穴:(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闕、中脘。

備用穴:氣海、足三里、關元。

(二)治法

一般僅用常用穴,每次一組,兩組交替。療效不顯時可加備用穴。均採用注線法,以0/2或0號腸線,預先剪成2~2.5毫米長,穿入12號腰穿針內。刺入穴內,至得氣後,注入腸線。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損傷肺尖,造成氣胸。透穴時,腸線長度不夠,宜作接力注線,或改用大號三角皮膚縫合針穿線。注線完畢,將針孔用小塊消毒敷料覆蓋。10~15天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8例,結果痊癒29例,顯效28例,有效3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9%(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脾俞、腎俞、足三里、中脘。

備用穴:提托穴。

(二)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選常用穴,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常用穴雙側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盤組織液至9毫升,取常用穴加備用穴(均雙側),每穴注入1毫升。採用快速進行,得氣後速推藥。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三)療效評價

共治46例,顯效38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5%(19)。

主要參考文獻

(1)焦勉齋。燒山火手法治療胃下垂的功效。中醫雜誌1964;(9):25。

(2)張貴有。針灸十全大補丸治療胃下垂15例初步觀察。福建中醫藥1965;(3):19。

(3)沈但。針灸治療胃下垂近況及其機理的探討。黑龍江中醫藥1988;(2):33。

(4)李復峰,等。國外針灸經驗。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27。

(5)康中財。芒針治療胃下垂42例療效觀察。河南中醫1986;(1):36。

(6)葛書翰,等。長針治療胃下垂315例療效分析。上海針灸雜誌1985。(2):5。

(7)高云,等。長針治療胃下垂640例。中國針灸19832,2(5):9。

(8)303醫院理療科。長針治療胃下垂50例療效觀察。廣西中醫藥1981;(2):27。

(9)陳興田,等。電針治療胃下垂176例。山東醫藥1980;(1):30。

(10)沈華莉。電針和水針治療胃下垂75例療效觀察。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63,北京。

(11)孟昭敏,等。針刺治療胃下垂91例的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6;6(1):18。

(12)何周智,等。針刺背俞穴治療胃下垂。雲南中醫雜誌1985;6(4):31。

(13)渚云龍。針刺為主治療胃下垂的初步觀察。河北中醫1984;(4):50。

(14)殷曉明。針刺建里穴治療胃下垂82例。浙江中醫雜誌1980;15(5):212。

(15)賀思聖。針灸治療胃下垂241例臨床觀察。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63,北京。

(16)邊文祥。埋線治療胃下垂80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7):11。

(17)郭兆通,等。頭針為主治療胃下垂158例療效觀察。中醫雜誌1991;32(6):32。

(18)朱繼元,等。穴位埋線治療胃下垂。四川中醫1988;6(1):30。

(19)曾英書。穴位注射治療胃下垂46例。湖北中醫雜誌1988;(1):48。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