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芒针

(一)取穴

常用穴:巨阙、剑突下1寸。

备用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

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备用穴。每次仅取一穴。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刺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边退针,边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20天左右治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回到正常部位;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转,胃下极较原来有所上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以上法共治1047例,按上述或类似标准评定:痊愈402例(38.4%),显效231例(22.1%),有效428例(40.8%),无效86例(8.2%)。总有效率为91.8%(5~8)。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

备用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二)治法

以常用穴为主,每次选2~3次,年老体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恶心呕吐加内关。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穴,正极分5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约持续刺激20~30分钟。如无间动电疗仪,可用一般市售电针仪,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为加强疗效,可用维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诺龙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电针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电针12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6次),疗程间隔3~7日。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症状消失,X线钡餐透视,胃角切迹回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2毫米;有效:症状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但<2毫米;无效:治疗前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按上法治疗251例,痊愈75例(29.9%),显效86例(34.3%),有效46例(18.3%),无效44例(17.5%),总有效率为82.5%(8~10)。

头针

(一)取穴

常用穴:胃区。

备用穴:足三里、中脘(均为体穴)。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28号1.5寸毫针从发际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层捻转进针2毫米,持续捻转3分钟,捻转频率为200次/分左右,留针15~30分钟,每隔5~10分钟以同样手法运针1次,每日针1次,备用穴隔日1次,2穴均取,针刺得气后施补法。12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158例,结果痊愈136例,有铲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12)。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备用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1~2穴,备用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双针同时刺入,进针直至得气,天枢穴用4寸毫针,针尖呈15度角向脐下之气海穴方向斜刺,捻转进针。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促进经气流动,直至针下得气,然后再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时,患者俯卧,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体针法共治453例,其中痊愈157例(34.7%),显效149例(32.9%),有效126例(27.8%),无效21例(4.6%),总有效率为95.4%(11~15)。

穴位埋植

(一)取穴

常用穴:(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阙、中脘。

备用穴:气海、足三里、关元。

(二)治法

一般仅用常用穴,每次一组,两组交替。疗效不显时可加备用穴。均采用注线法,以0/2或0号肠线,预先剪成2~2.5毫米长,穿入12号腰穿针内。刺入穴内,至得气后,注入肠线。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损伤肺尖,造成气胸。透穴时,肠线长度不够,宜作接力注线,或改用大号三角皮肤缝合针穿线。注线完毕,将针孔用小块消毒敷料覆蓋。10~15天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8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28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

备用穴:提托穴。

(二)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选常用穴,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常用穴双侧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盘组织液至9毫升,取常用穴加备用穴(均双侧),每穴注入1毫升。采用快速进行,得气后速推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19)。

主要参考文献

(1)焦勉斋。烧山火手法治疗胃下垂的功效。中医杂志1964;(9):25。

(2)张贵有。针灸十全大补丸治疗胃下垂15例初步观察。福建中医药1965;(3):19。

(3)沈但。针灸治疗胃下垂近况及其机理的探讨。黑龙江中医药1988;(2):33。

(4)李复峰,等。国外针灸经验。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7。

(5)康中财。芒针治疗胃下垂42例疗效观察。河南中医1986;(1):36。

(6)葛书翰,等。长针治疗胃下垂315例疗效分析。上海针灸杂志1985。(2):5。

(7)高云,等。长针治疗胃下垂640例。中国针灸19832,2(5):9。

(8)303医院理疗科。长针治疗胃下垂50例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1981;(2):27。

(9)陈兴田,等。电针治疗胃下垂176例。山东医药1980;(1):30。

(10)沈华莉。电针和水针治疗胃下垂75例疗效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63,北京。

(11)孟昭敏,等。针刺治疗胃下垂91例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6;6(1):18。

(12)何周智,等。针刺背俞穴治疗胃下垂。云南中医杂志1985;6(4):31。

(13)渚云龙。针刺为主治疗胃下垂的初步观察。河北中医1984;(4):50。

(14)殷晓明。针刺建里穴治疗胃下垂8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0;15(5):212。

(15)贺思圣。针灸治疗胃下垂241例临床观察。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63,北京。

(16)边文祥。埋线治疗胃下垂8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7):11。

(17)郭兆通,等。头针为主治疗胃下垂158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1;32(6):32。

(18)朱继元,等。穴位埋线治疗胃下垂。四川中医1988;6(1):30。

(19)曾英书。穴位注射治疗胃下垂46例。湖北中医杂志1988;(1):48。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