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内分泌、心、交感、神门。

备用穴:皮质下、小肠、肾,心动过速加耳中,心房颤动加心脏点。

心脏点位置:屏上切迹微前凹陷后下缘。

(二)治法

一般心律失常均取常用穴3~4个,酌加1~2个备用穴。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如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取耳中为主穴,配常用穴2~3个,留针30分钟~1小时;心房颤动取心脏点为为穴,加配2~3个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手法应轻,以防晕针。留针期间,均宜行针2~3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日可2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63例各类心律失常,平均有效率为58~100%(5,6,9)。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为两组。(1)心俞、内关;(2)厥阴俞、神门。

备用穴:早搏加三阴交,心动过速加足三里,心动过缓加素髎,房颤加膻中、曲池。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一组,据症加取备用穴。患者取卧位,背俞穴应在穴之外方2分处呈45°进针,斜刺向脊柱,深1~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前胸放射,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刺激3~5分钟起针;四肢及胸部穴位,深刺,予以中强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运针1次。如为心动过缓,留针5~10分钟。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1)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2)有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有好转;(3)无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无改变。

针刺治疗各类心律失常322例,冲动起源失常显效率40.6~57.6%,总有效率64.1~84%;冲动传导异常者显效率0~10.6%,总有效率19~26.5%(2~4)。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内关、间使、郄门、三阴交。

备用穴:足三里、心俞、膻中、肾俞。

(二)治法

常用穴交替选用,每次二穴,效果不显加取备用穴。进针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20次,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15~30分钟。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60例,总有效率71.7%(1)。

耳穴压丸

(一)取穴

常用穴:心、口、小肠、三焦。

备用穴:皮质下、胸。

(二)治法

一般仅取常用穴,需要时酌加备用穴。在穴区测得敏感点,或根据望诊、触诊所得,以麝香虎骨膏(或胶布)剪成0.7×0.7平方厘米之小方块,将王不留行子贴在所选之穴上,再按压5分钟,使耳部发热潮红,15~20分钟后再按压1次。然后嘱病人每日自行按上法压丸3~4次,发作时立即按压。3天换贴1次,每次一侧耳,两耳轮换。5~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来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结果显效2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内关、郄门。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2(每毫升含量50毫克)、2%普鲁卡因注射液。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次取一穴(双侧),两穴轮用。每侧穴刺入得气后,注射维生素B10.5毫升或2%普鲁卡因1毫升。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治心动过速,亦可用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心动过速34例,有效率为89%(7)。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77~278。

(2)高镇五,等。针灸治疗心律失常16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3;3(6):7。

(3)吴帼如,等。针刺治疗心律失常52例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2;(创刊号):29。

(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3医院,等。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38,北京。

(5)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56。

(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6医院内二科。耳针治疗心律紊乱24例。天津医药1976;4(2):77。

(7)徐应抒。穴位注射治疗心动过速34例疗效报告。新中医1975;4:47。

(8)李淑萍。耳穴贴压治疗心动过速34例。上海针灸杂志1971;10(2):5。

(9)渠敬文。耳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中医杂志1989;30(12):6。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