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疗 » 造血系统病症 » 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內容】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膈俞、脾俞、血海、三阴交。

备用穴:涌泉、夹脊胸11、夹脊胸7。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治疗,如效不显改用或配用备用穴。每次取3~4穴。先针膈俞、脾俞,在穴位旁2~3分处进针,呈45度角向脊椎方向斜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5分钟。继针血海、三阴交,直刺,得气后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次。亦可先针夹脊胸11、夹脊胸7,得气留针5~8分钟,继针其他穴位。涌泉穴,快速进针,行强刺激捻转提插后,不留针。上述穴位亦采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数>10万/毫米3,并可维持3月或以上;有效:达到上述标准,但不能维持3月;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未改善。

共用体针治疗96例,其中59例,按此或类似标准评定,显效24例(40.7%),有效22例(37.3%),无效13例(22.0%),总有效率为78.0%(3~58)。

艾灸

(一)取穴

八髎、腰阳关。

(二)治法

常用穴均取,隔姜灸法。令患者俯卧床上,充分暴露穴位。先在穴区表面涂以石蜡油或凡士林少许,防止烫伤并增强粘附性。将0.25厘米厚的姜片放在7×7厘米大的硬纸片上,再将高约4厘米,底面6×6厘米的艾炷,置于姜片之上。艾炷成圆锥形。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施灸处有明显的温热感,如患者觉太烫,可略作移动。每次置3艾炷,即八髎2炷、腰阳关1炷,灸4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艾灸后较治疗前血小板数增加7万/毫米3以上;有效:血小板数较治疗前增加3万/毫米3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或血小板数仍低于5万/毫米3。

共灸治25例,近期疗效:显效8例(32.0%),有效12例(48.0%),无效5例(20.0%),总有效率为80%;远期疗效:随访15例,显效9例(60.0%),有效5例(33.3%),无效1例(6.7%),总有效率为93.3%。表明不仅有较好的近期效果,也有一定远期疗效(6)。

耳穴压丸

(一)取穴

常用穴:脾、肝、胃。

备用穴:肺、皮质下、三焦。

(二)治法

以常用穴为主,酌加备用穴。耳部消毒后按摩1分钟,以充血为度。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左右)粘在0.7×0.7厘米大小的胶布上,探测到敏感点后,用小镊子将此胶布块贴在穴位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穴每次1分钟。每次贴1耳,两侧交替,每周3次。每一疗程为半月,疗程间隔5日,当症状、体征消失后,再贴敷一、二疗程,以求巩固。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出血停止,皮肤紫癜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显效:口腔粘膜等出血停止,皮肤紫癜消失90%以上,血小板计数上升;有效:口腔粘膜等出血减少,皮肤紫癜大部分消失,但停止治疗后易复发;无效:治疗前后,体征症状无改善。

治疗30例,按上述标准痊愈20例(66.7%),显效7例(23.3%),有效3例(10.0%),总有效率达100%(7)。

三种疗法的疗效评判标准不一致,故其有效率有高有低,我们以为第一种疗效评判标准较为严格。

主要参考文献

(1)蔺云桂。针灸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病一例报告。新中医药1958;(5):44。

(2)钱达春,等。猪蹄爪甲地黄汤并穴注复方当归液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医学1978;(8):386。

(3)夏人霖。针刺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探讨。针刺研究1983;8(4):250。

(4)申旭德。针刺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临床观察。陕西中医1983(针灸增刊):6。

(5)夏人霖。针刺对血小板数的影响。陕西中医1982;3(2):29。

(6)许美纯。艾灸八髎和腰阳关治疗血小板减少25例。新中医1983;(1):34。

(7)刘昌华。王不留行籽贴耳穴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山西中医1986;2(4):22。

(8)郭诚杰,等。针刺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陕西中医1989;10(4):177。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