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分2组,均按辨证分型。

(1)分4型。热毒炽盛型:红斑、发热、关节痛、口渴喜饮、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大椎、委中、陷谷、大陵、阳陵泉。

阴血亏虚型:低热或无热、皮疹淡红、五心烦热、颧红、脱发、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曲池、合谷、迎香、风池、劳宫、涌泉。

阳气虚衰型:神倦形寒、低热、耳鸣、面色皝白,自汗畏寒,纳差便溏,皮疹不显或黯紫,舌淡有齿印,脉濡细或沉细。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命门、商丘。

气滞血瘀型:皮疹色黯,腹胀嗳气,两脇胀痛,面色黧黑,舌质暗红,脉弦。膻中、气海、合谷、太冲、章门、内关、印堂。

(2)分型同上。热毒炽盛型:肾俞、太溪、三阴交;阴血亏虚型:膈俞、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阳气虚衰型:脾俞、肾俞、关元、天枢、中脘;气滞血瘀型:肝俞、膀胱俞、血海、三阴交及背俞穴有阳性结节者。

(二)治法

按辨证取穴,第一组穴,为毫针刺,第二组穴为穴位注射。针刺法:每次穴位均按分型选取,进针得气后,以捻转结合提插,施平补平泻之法,留针30分钟。隔日针1次。

穴位注射法:热毒炽盛型,用三黄注射液;阴血亏虚型用生脉注射液;阳气虚衰型用维生素1加维生素B12注射液或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而所滞血瘀型用当归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上述药液,每型每次仅用一种,可交替轮用。将药液吸入注射器后,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得气后施雀啄法提插使应强烈后推药。每次选3~4穴,每穴推入药液0.3~05.毫升。穴位注射亦隔日1次,可和针灸交替使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治愈:发热及红斑退清,可不用激素,各项检查正常,狼疮细胞和抗核因子转阴,能恢复工作;有效:发热退清,红斑明显消退,大部分检查已趋正常,激素不用或减少,生活能自理;无效:症状和检查无改善,仍需用激素维持。

共治8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患者和4例盘状红斑性狼疮患者,结果基愈6例(50.0%),有效4例(33.3%),无效2例(16.7%),总有效率为83.3%(4)。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面颊、外鼻、肺、肾、阳性点。

备用穴:眠差加神门、心,纳呆加脾、胃,月经不调加内分泌。

阳性点位置:在与病变对应的耳区寻找,可为敏感点,亦可局部形态或色泽变化。

(二)治法

每次取常用穴3~4穴,据症加备用穴1~2穴。双侧均取。以0.5~1寸毫针,快速在敏感点进针,深度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宜。留针30~45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如症情改善后,可改用埋针法。每次选3~4穴,在一侧耳穴用揿钉式皮内针埋入,3~5天1次,两耳交换。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盘状红斑性狼疮。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皮损消失,仅遗色素沉着斑,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明显吸收好转,趋向稳定,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及自觉症状均有减轻;无效:经四个疗程治疗,皮损及症状均无改善或有发展。

共治15例,痊愈10例(66.7%),显效3例(20.0%),无效2例(13.3%),总有效率为86.7%。有效病例见效时间最短一个疗程,最长为六个疗程,且以病程短者见效快(5)。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国生。针治慢性狼疮。广东中医1960;(11):529。

(2)李复峰。针刺治疗红斑性狼疮临床报告。中医药学报1977;(1):42。

(3)孙吉山。针刺治疗脑型红斑狼疮一例。上海针灸杂志1983;(3):29。

(4)常启明。针刺与穴位注射治疗红斑狼疮12例。陕西中医1987;8(2):76。

(5)陈育生,等。耳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15例报告。中医杂志1984;25(12):50。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