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郄门、涌泉。

备用穴:失音:内关、上廉泉;黑蒙:睛明、球后;癔性球:足三里、天突、中脘;耳聋:耳门、翳风;痉挛发作:水沟;癔性瘫痪:阳陵泉、曲池。

(二)治法

开始治疗,采取多针强刺法,即据症选用所有常用穴和备用穴,用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之法,行中强以上的刺激,留针15~20分钟;症状改善后,改用少针刺激,可仅取一个常用穴,或酌配一个备用穴,作中等强度的捻转提插及刮针之法。留针20~30分钟。急性发作时每日1~3次,稳定后每日或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313例,有效率约在92%(1~8)。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分两组。(1)水沟、百会、内关;(2)额、颞及颈部两侧皮肤。

备用穴:合谷、足三里、少商、丰隆。

(二)治法

可取第一组,以常用穴为主,效不佳酌配1~2对备用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以高频强刺激(输出电压60~70伏),刺激时间10~20秒,如症状仍不能控制,可继续重复3次,改为弱刺激(输出电压8~20伏左右),通电15分钟。

亦可选第二组,采用电梅花针治疗。输出电量宜大,按梅花针操作方式叩刺,每次10~15分钟。对躁动、痉挛等病人,治疗时须有人协助,以防意外。上述治疗,一般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725例(少数配合体针),总有效率达93.6~96%(9~1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电针对分离型患者疗效明显。

体针加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泉中、寸平。

备用穴:曲池、冲门、扶突、阳陵泉。

泉中穴位置:涌泉后1寸。

寸平穴位置:手背腕横纹中央上1寸,向桡侧旁开0.4寸处。

(二)治法

上肢瘫痪取寸平,下肢取泉中。以22~26号粗针,垂直刺入2~3厘米,用提插捻转之法,患者如出现针感,说明感觉已恢复,此时可先被动后再主动活动患肢,待其活动自如后起针下床锻练。如用上法不出现针感,则接通电针仪,电源电压6伏,输出电压正脉冲不小于25伏,负脉冲不少于40伏,持续通电。如果再无好转,加备用穴,上肢取扶突、曲池,针深3~4厘米,使前臂有触电感;下肢取冲门、阳陵泉,分别刺入2~3厘米,使股四头肌收缩及小腿外侧有触电感。然后接通电针仪,频率为60~100次/分,连续波,使有关肌群呈有规则的收缩,同时使患者看到这种肢体抽动。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癔性瘫痪,共治疗1526例,近愈1496例,治愈率达98.1%。其中,一次治愈者1089例,占治愈总数的71.4%(12)。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膻中

备用穴:胸闷胁胀加章门、内关;痰盛纳少加丰隆、足三里,咽干少津加太溪、鱼际。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病程长或治之疗效不满意者,可据症加用配穴。主穴为刺络拔罐,方法为:患者正坐或仰卧,充分暴露穴区,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膻中数下,刺入1~2分,以微见血为度,即按闪火法或抽吸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左右,使出血约达2毫升,局部暗红,即去罐。此穴拔罐时间不可过长,过长容易起水泡。配穴用毫针刺法,每次选1~2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加小提插之补泻法,太溪用补法,鱼际用泻法,余穴皆用平补平泻之法。留针30分钟,隔10分钟捻针1次。治疗同时,应进行劝慰、暗示、诱导等心理疗法,以提高效果。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疗40例癔性球患者,其中病程一年以上9例,一年以内31例。结果治疗1~3次以后,症状消失3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100%。(13)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文秀。针灸疗法治疗癔病30例疗效观察。哈尔滨中医1960;(7):42。

(2)陶化民,等。针刺治疗癔病150例经验介绍。吉林卫生1960;(4):56。

(3)许振学,等。针刺治疗400例癔病的分析。中医杂志1966;(5):40。

(4)管遵惠。针刺亮音穴治疗癔病性失语症36例小结。新中医1975;(4):45。

(5)刘更。针刺涌泉治疗不语症68例。中医杂志1981;(2):22。

(6)陈维扬。针刺治疗脏躁病100例报告。江西中医药1980;(3):65。

(7)何金贵。针刺内关治疗癔病性失音。中医杂志1981;22(1):12。

(8)石荣,等。针刺治疗癔病500例。湖北中医杂志1982;(4):37。

(9)郭万学。针刺治疗歇斯底里发作101例效果观察和机转探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9;(1):13。

(10)王健秋。针刺治疗癔病215例临床分析。针灸杂志1966;(2):36。

(11)周长发。电针治疗癔病500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1;22(10):27。

(12)赵吉民,等。针刺治疗功能性瘫痪1526例临床分析。中国针灸1988;8(6):1。

(13)景宽,等。膻中刺络拔罐治梅核气。浙江中医杂志1991;26(1):38。

上一節 癫痫
神经衰弱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