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三阴交、昆仑、太冲。

备用穴:内庭、行间、解溪、丘墟、中封、侠溪。

(二)治法

每次选常用穴2~3穴,酌加备用穴1~2穴。一般采取快速进针,得气后施提插结合小幅捻转之泻法,待出现较强烈的针感后,即行出针。体质较弱者,得气后予以轻度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针柄上燃拇指大艾炷。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4例,用上法全部治愈(2,3)。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1)交感、神门;(2)心、皮质下;(3)心、神门。

(二)治法

每次取1组。可以第1组与第2组交替使用,亦可仅用第3组。据症情变化和治疗情况而定。均取双侧穴。探准敏感点后,将毫针速刺入,以不穿透耳软骨为度。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600次/分,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度,通电30~60分钟。每日1次。有条件者,可在睡前加针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6例。其中14例,治疗6~24次痊愈,2例治疗56次及106次痊愈。随访2~10年,均未发作(4)。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解溪、足三里。

备用穴:合谷、昆仑、中渚、太溪、行间、临泣。

(二)治法

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常用穴取1穴,备用穴视症情而定,酌取1~2穴。每穴注入0.3~0.5毫升,总剂量以不超过2毫升为宜。注射针头选用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后,有酸胀重感即可,如有触电或发麻感,应稍上提后,始能注入药液。穴位轮流选用,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停7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8例,痊愈8例(44.5%),显效6例(33.3%),有效2例(11.1%),无效(为情况不明)2例(11.1%),总有效率为88.9%(5)。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足十宣(或足部井穴)。

备用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据病变累及部位,取相应足十宣穴或井穴,如累及整个足跖部或足趾,则均取。足十宣和足部井穴可交替轮用。操作方法为,医者以左手拇、食指用力捏紧足趾,右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迅速点刺,挤出绿豆大血珠1~2滴。用消毒棉球拭净。如第1次刺血,症状未见减轻,可加一备用穴。备用穴用针刺法,针芒向下,进针得气,提插探寻,使针感传导至足,再施一进三退之透天凉手法3~6遍。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20例,结果痊愈19例(95%),有效1例(5%),总有效率达100%(6)。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分二组:1、上肢:华佗夹脊自C5~T7,曲池、外关;下肢:华佗夹脊L1~5、秩边、阳陵泉。2、上肢:八邪或上八邪(手背第1~5指掌关节后缘之间凹陷处);下肢;八风或上八风(足背第1~5趾跖关节后缘,两跖骨间)。

(二)治法

第1组穴位针刺,秩边穴以75毫米长之毫针,深刺;余穴用40~50毫米毫针,华佗夹脊略斜向椎体刺,余均直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运针3~5分钟,留针15~20分钟,隔5分钟运针一次。一般每次取1~2穴,穴位交替取用。

第二组穴用拔罐法,每次取一穴(双侧),穴位可交替轮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拔以抽吸罐(一般玻璃罐难以吸拔),留罐10~15分钟,以吸出5~10毫升血液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一次,针刺与拔罐同期进行。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8例,结果临床痊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其中最短10天,最长治14天。(7)。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尚志,等。针灸疗法加服加味龙胆汤治愈红斑性肢痛病一例。中华医学杂志1955;(5):473。

(2)韩祖濂,等。温针灸治疗红斑性肢痛病9例疗效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74;(2):103。

(3)赖惠真。针刺治疗红斑性肢痛症15例。新中医1986;18(6):33。

(4)周燮生。耳穴电针治疗红斑性肢痛16例观察。江苏医药1984;(1):32。

(5)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理疗科。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49。

(6)蒋汉林。针刺治疗红斑肢痛20例。新中医1977;(6):37。

(7)陈森然。针刺加刺血拔罐治疗八例红斑性肢痛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4):39。

上一節 雷诺病
精神分裂症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