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地倉、水溝、顴髎、四白、太陽、絲竹空、翳風、睛明。

備用穴:合谷、內庭。

(二)治法

每次選常用穴4~5穴,備用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據透刺之兩穴間距離選針。并以針尖到達止穴後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進針時,宜迅速點刺破皮,然後慢慢送針,不可提插捻轉,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針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貼附在皮膚上,感覺針尖和針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淺。最佳者應將針身置於肌纖維之間,但不可過深。備用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顫法,使得氣明顯後留針。均留針20~30分鐘。在留針期間行針1~2次,施捻轉法,平補平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癒:患部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部基本正常,僅笑時口角稍向健側歪斜,或皺眉時額紋比健側淺;有效:患部明顯恢復,患眼尚閉合不嚴,口角輕度歪斜;無效:治療後無好轉或略有改善。

共觀察938例,結果痊癒767(81.7%),顯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無效12例(1.4%),總有效率為98.6%(5~8)。

電針

(一)取穴

常用穴:牽正、地倉、水溝、陽白、魚腰、翳風、下關。

備用穴:合谷、行間、外關、後溪。

牽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處。

(二)治法

每次選2~3穴常用穴,備用穴一般取1~2穴,如為後遺症,則宜取3~4穴。針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數次。針刺方法如下: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增大,宜針陽白向下透魚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歪斜,針地倉透頰車;太陽穴深刺。症候明顯部位,接負極;正極可接于太陽穴,如為面肌麻痹後遺症可接雙下關穴。採用慢波,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度抽動為宜。電針治療,據觀察在發病後15天應用效果較好。如早期用電針,通電時間須控制在5~10分鐘左右,病程超過半月者,通電時間可延長至15分鐘。亦可在得病後先針刺5~7次,再加用電針,以利恢復。電針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48例,痊癒率為75.5~93.3%,總有效率為95.7~97.2%。其中,面神經麻痹後遺症18例,治癒1例,顯效2例,有效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44.4%(9~15)。

穴位敷貼

(一)取穴

常用穴:(1)陽白、四白、牽正、地倉;(2)下關、翳風;(3)阿是穴。

備用穴:頰車、太陽、大椎、大迎、瞳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個刺激點。第1點在患側內頰膜部咬合線上,相當於第二臼齒相對區,在此點前後0.5厘米處各為1刺激點,然後在咬合線上下約0.5厘米的平行線上各選和前3點相對應的刺激點6個。

(二)治法

貼敷藥物:(1)麝香2克,全蠍1.5克,白胡椒1.5克,白花蛇1克,蜈蚣1條。共研細末。(2)川芎、當歸各500克,黃連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煉至滴水成珠,加黃丹360克,攪勻,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後,加入天牛粉286克,攪勻,分攤于紙上備用,每帖膏重2克。

治療時,第1組藥物用於第1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為主,酌加備用穴。皮膚常規消毒後,醫者捏起穴區皮膚,右手持經嚴密消毒之手術刀片,在穴位上輕割皮膚,成「X」型,并擠出少量血,然後將撒有藥粉之小塊傷濕止痛膏(或膠布)貼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週1次,穴位輪換。

第2組穴採用第2組藥物貼敷,每次取常用穴1個,酌取備用穴1個。貼時將膏藥加溫融化,5天一換,穴位輪用。

第3組穴為點刺加芥末貼敷。先將芥末粉10克(小兒及少女用5~7克),用溫水調成糊狀,攤在紗布上,面積約2~3厘米,厚0.5厘米。先令患者以1.3%食鹽水漱口,然後用消毒三棱針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個刺激點,迅速點刺10~20下,然後將芥末敷于面頰外側相應部位,約相當於下關、頰車、地倉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陽等穴。敷後12~24小時取下。局部紅腫,起水泡,宜按燙傷治療。敷藥後如出現熱痛或流淚等,系正常現象,多在4小時左右停止。

上述方法,可單用一種,亦可輪用。一、二兩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應用。

(三)療效評價

穴位貼敷法治療本病患者869例,痊癒668例(76.9%),顯效111例(12.8%),有效67例(7.7%),無效23例(2.6%),總有效率為97.4%(15~18)。

針罐

(一)取穴

常用穴:(1)阿是穴;(2)地倉、頰車、太陽。

備用穴:睛明、承漿、聽會、大迎、絲竹空。

阿是穴位置:顴髎穴下後方1寸許。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用1組,交替輪用。備用穴為透針所到之止穴,據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組阿是穴,以28或30號毫針進3針,分別自皮下透向睛明、地倉、頰車,施捻轉手法,平補平瀉,運針1~2分鐘後,出針,然後在針處拔火罐10~15分鐘。第二組,在患側地倉進2針,沿皮透刺至承漿;再從頰車進針2支沿皮透刺到聽會和大迎穴;太陽進針2支,沿皮透刺至絲竹空和四白穴,留針20分鐘。上述2組均為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平時囑患者自行按摩患部。

(三)療效評價

以多針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結果痊癒783例(97.9%),顯效12例(1.5%)有效5例(0.6%),有效率達到100%(19)。

溫針

(一)取穴

常用穴:下關。

備用穴:頰車、地倉、顴髎、太陽、四白、迎香、陽白、水溝、承漿、牽正。

(二)治法

常用穴必勸~15℃,留針10分鐘,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觀察:

共觀察30例,通過二個療程治療,發現對浮種、腰痛、血壓及發燒等四項症狀,均有較為滿意的療效(4)。但本法所用之冷凍針灸儀,尚在試用階段,還難以推廣。我們以溫針法(每次用艾炷2厘米插于針柄之上,點燃,留針20分鐘),取同樣穴位,治療慢性腎炎,亦有一定效果。

電針加穴位紅外線照射

(一)取穴

常用穴:陽白、下關、地倉、禾髎、魚腰。

備用穴:翳風、合谷。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針刺,提插結合捻轉手法持續1分鐘後,即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強度以面部肌肉出現輕微抽動為宜,刺激15~20分鐘。取針後,用紅外線燈照射,燈與皮膚距離為31~40厘米左右,照射時間約15~20分鐘。為防止紅外線損傷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紗布數層將患者雙眼蓋住。在照射過程中,要調整燈距,以免灼傷皮膚。亦可電針後,留針照射。照射完畢出針,再按摩10~15分鐘。隔日1次,5~7次為一療程,停針3~5天再作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觀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間(23~25)。

綜合法

(一)取穴

常用穴:(1)夾脊頸1~7,地倉、四白、陽白、下關;(2)臼間、糾正;(3)上2區(腕踝針穴)。

備用穴:攢竹、迎香、翳風、合谷、足三里。

臼間穴位置:口腔內後壁,上下臼齒咬合線上。

糾正穴位置:手小指尺側指掌關節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可取1組,亦可2組或3組綜合取用。療效不滿意時,可酌加或改用備用穴。第1組穴操作法:先取體穴2~3個,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針期間,以皮膚針叩刺夾脊頸1~7,包括督脈及椎旁,反覆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後用艾條溫灸至穴區潮紅。第2組穴,針尖朝向屏間切跡底水平線進針,針深約2寸,提插2~3次,得氣後即予出針;糾正穴可用28號毫針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轉,使針感強烈後出針。患側頰內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第3組上2區,相當於內關穴而稍低些。用32號毫針2寸長,成30度角速刺入皮內,進後,放平針體,使針尖向肘部并與前臂平行,在皮下緩緩送入1.5寸左後,患者應無疼痛或酸麻脹等感覺,留針30分鐘。第一、二組穴宜隔日1次,第3組穴可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682例,痊癒339例(49.7%),顯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無效47例(6.9%),總有效率93.1%(26~28)

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為口腔內粘膜刺區,共三個。後區:患側大臼齒對側;中區:串側小臼齒對側;前區:患側上下犬齒對側。

(二)治法

每次可選定一個刺區。上部病變較重者取後區,中部病變較重者取中區,下部病變較重者取前區。如病程短者,可探尋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區或硬結處。治療時,先令患者用溫鹽水漱口,清潔口腔,再以消毒之鈹針(如無鈹針可用手術刀代替)在選好之刺區,對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長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兒酌減)。然後用拇指與食、中指按摩擠壓,并以壓舌板向下刮血,體壯多出,體弱少出,直至血色鮮紅為止。術後以5%鹽水棉塊蘸少許白糖敷貼刺血處。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時應嚴格消毒,有出血傾向者及孕婦禁用本法。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48例,結果痊癒828例,顯效247例,有效16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9.2%(29)。

葦管器灸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患側耳道口)。

(二)治法

先應製作葦管器這一灸具。施灸時,令病人取臥位,將純艾製成半個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葦管器半個鴨嘴形處,用線香點燃後,將膠布封閉葦管器內端插入耳道內。施灸時,以耳部感到溫熱為宜,一般皮膚溫度約升高2~3℃,每次灸3~9壯。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1例,結果治癒33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04%(20)。

主要參考文獻

(1)錢德全,等。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最佳穴位和手法的篩選。江蘇中醫雜誌1986;7(3):1。

(2)葉成鵠,等。針灸為主治療面癱臨床觀察──附1014療效分析。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35,北京。

(3)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進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329。

(4)森川和宥(接令儀摘譯)。難治性面神經麻痹的針灸治療效果。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8;10(4):60。

(5)辛宣英。針刺治療面癱413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84;4(3):8。

(6)周志杰。針刺透穴法治療面神經麻痹280例。陝西中醫1984;5(1):23。

(7)翟興明,等。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145例。廣西中醫藥1983;6(4):24。(8)王木琴,等。針刺治療面神經麻痹100例。中國針灸1986;6(4):40。

(9)李楓,等。針刺治療原發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經驗和體會。中級醫刊1983;(12):45。

(10)侯子榮。電針治療面神經麻痹255例療效觀察,針灸論文摘要選編(中國針灸學會),1987:36,北京。

(11)龍安民。電針治療面部神經麻痹。河北醫藥1981,(5):41。

(12)張福臨。「透穴針尾加電療法」治療面神經麻痹。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6;6(1):53。

(13)廖春華。電針治療面癱100例臨床小結。湖南中醫雜誌1986;(2):35。

(14)梅健寒。面神經麻痹定位診斷與針刺治療。上海針灸雜誌1985;(4):12。

(15)蔣文誠,等。穴位割治敷藥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江西中醫藥1983;(5):38。

(16)新余鎮衛生院。復方天牛膏穴位選貼治療周圍性面癱315例療效分析。江西中醫藥1985;(1):25。

(17)王秀珊。挑刺多穴芥敷治療面神經麻痹67例療效觀察。山東醫藥1985;(6):19。

(18)許傳勤。點刺加芥敷治療單純性面癱127例小結。新中醫1986;18(4):37。

(19)趙蜜芬。多針透刺及拔火罐治療面癱800例臨床觀察。黑龍江中醫藥1986;(5):32。

(20)李志明,等。針柄上燒艾治療周圍性面癱170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83;3(5):9。

(21)張瑞英。溫針治療面神經麻痹57例。山東中醫雜誌1982;(6):346。

(22)庄俊群。溫針治療面癱10例。廣西中醫藥1985;8(4):42。

(23)周稚鵬。穴位針刺加紅外線照射治療周圍性面癱54例報告。中醫雜誌1984;25(4):61。

(24)陶汲。針刺加近紅外線照射治療面癱。吉林中醫藥1985;(3):32。

(25)宋江友。針刺合紅外線照射等綜合治療面神經麻痹69例報告。新中醫1985;17(12):31。

(26)張鳴九。針灸治療492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江蘇中醫雜誌1980;1(1):53。

(27)梁振蒼。針刺糾正穴治療周圍性面癱110例臨床觀察。陝西中醫1980;1(6):29。

(28)趙穎。腕踝針治面癱69例療效觀察。1985;17(3):33。

(29)劉文鬥。鈹針治療面神經麻痹1248例臨床分析。遼寧中醫雜誌1984;8(12):43。

(30)李志明,等。葦管器灸耳道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82;23(12):47。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