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電針

(一)取穴

常用穴:腦空。

備用穴:前頂、百會、承靈、懸顱、天衝、通天。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備用穴輪用,每次3~4穴。以28~30號毫針,沿頭皮斜向捻轉進針,深度1~1.5寸,以局部用明顯之脹重感為宜。然後接通電針儀,連續波,頻率為120~150次/分,強度則以病人可耐受為度。通電時間20分鐘。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停針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震顫麻痹病人53例,經上法治療後,顯效11例(20.8%),好轉30例(56.6%),無效12例(22.6%),總有效率為77.4%。發現,經一個療程治療無效者,繼續治療效果亦差。病人中強直型患者的療效優于震顫型者(4)。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命門、關元。

備用穴:全身症狀明顯加風池、太溪、肝俞、陽陵泉;上肢震顫為主加通里、曲澤、三陰交、肝俞、後溪、合谷。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備用穴據症酌取,輪換配用。一般每次取5~7穴。其原則為局部取穴和遠道取穴、對側取穴相結合。令病人取側臥位,先對其中3~4穴施針刺,進針得氣後,不再運針,通電針儀。應用連續波,頻率為60~80次/分左右,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20~25分鐘。在留針期間,取維生素B1(100微克/2毫升)和維生素B12(100毫克/1毫升)各1支,混合吸入注射器內,用5號齒科針頭,在未行電針之穴內進行注射,每次2~3穴,每穴0.5~1毫升。注射前先應得氣,并緩慢推入。電針與穴位注射均為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停針3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臨床痊癒:臨床症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症狀明顯減輕,手能握筷吃飯,顫動減輕,行走平穩,面部表情大致正常;無效:治療前後,症狀未見改善。共治42例,結果臨床痊癒14例(33.3%),好轉25例(59.5%),無效3例(7.2%),總有效率為92.8%(5)。

頭針

(一)取穴

常用穴:舞蹈震顫區。

備用穴:運動區、暈聽區。

(二)治法

震顫為主者,僅取常用穴,兼肌力增強者,加運動區,因服用藥物產生頭暈等副作用者,配暈聽區。早期,單側肢體顫動或肌力增強者,僅取對側頭皮針穴區。後期,雙側出現症狀則取雙側穴區。并依據肢體的不同病變部位,取相應的區域,如上肢症狀明顯,取運動區之中2/5區域等。以28號毫針,快速刺入,并推至所需深度,即予以捻針,捻針頻率為200~240次/分,持續1分鐘,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捻轉1次,出針前捻轉1次,手法同上。如在對側肢體出現熱、麻、脹者為佳。亦可通以電針,電針頻率240~280次/分,連續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通電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間隔5~7天,再進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顯效:震顫部分停止,歷時6個月以上,肌強直基本恢復正常,全身情況接近正常,能恢復工作,但半年後復發;好轉:靜止時震顫停止8小時以上,肌強直和全身情況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前後症狀無改善。共治34例,4例為個案(6),余30例按上述標準評定:顯效13例(43.3%),好轉16例(53.3%),無效1例(3.4%),總有效率為:96.6%(7)。頭皮針治療,據我們體會,在早期本病患者的開始治療階段,效果較為明顯。

綜合法

(一)取穴

常用穴:舞蹈震顫控制區(頭針穴);風池、曲池、消顫(少海穴下1.5寸)、外關、陽陵泉、太衝。

備用穴:氣血不足加足三里、合谷;肝腎陰虛加三陰交、復溜;痰熱動風加陰陵泉、豐隆。

(二)治法

常用穴為主,據證加備用穴。頭穴刺入後通以脈衝電流,頻率150~200次/分,常用穴之體穴,以平補平瀉法,備用穴據證施以補瀉之法。均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并配合服消顫丸(以天麻、鉤滕、珍珠母、殭蠶等製成重9克的蜜丸),每日2次,每次服2丸。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13例,結果痊癒1例,顯效10例,有效79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79.6%(9)。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四神聰、風池、曲池、合谷、陽陵泉、太衝。

備用穴:口乾舌尖紅加復溜,腰脊強直酸痛加命門、腎俞,便秘苔黃加足三里,言語不利加上廉泉、聚泉。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4~5穴,據症加備用穴。一律用32號毫針,採取捻轉補瀉法。其中,常用穴均用瀉法,復溜、命門、腎俞施補法,足三里、上廉泉、聚泉用瀉法。除上廉泉、聚泉速刺瀉法不留針外,余穴均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10分鐘作1次捻轉補瀉法。隔日針刺1次,10次為一療程,停針7天,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以肢體震顫、步行前衝、言語蹇澀、面肌表情、手指內收的改善作為療效五項指標。臨床痊癒:五項症狀消失,恢復正常;顯效:五項症狀減輕50%以上;有效:五項中有二項減輕50%以上;無效:五項症狀減輕不明顯。共治療30例,臨床痊癒5例(16.7%),顯效9例(30.0%),有效10例(33.3%),無效6例(20.0%)。總有效率為80.0%(7)。

主要參考文獻

(1)向日。震顫麻痹。大眾針灸1955;(2):21。

(2)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神經科,等。頭針治療遺傳性共濟失調和震顫麻痹的初步觀察。新醫學(神經系統疾病副刊)1975;(1):10。

(3)張劍秋。震顫麻痹性癱瘓治驗。上海針灸雜誌1983;(1):23。

(4)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中醫科,等。針刺治療遺傳性共濟失調和震顫麻痹的初步觀察。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一),1979:52,北京。

(5)陶懷玉,等。電針加穴位注射治療震顫麻痹42例臨床觀察。中國針灸1989;9(5):17。

(6)焦順發。頭針,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26。

(7)成都中醫學院針灸科。頭針治療震顫麻痹綜合征30例病人的治療體會。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78;(2):63。

(8)秦亮甫。針刺治療震顫麻痹症30例。上海針灸雜誌1989;8(3):18。

(9)蔣達樹,等。針藥并用治療震顫麻痹113例療效觀察。中醫雜誌1990;31(12):29。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