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脑空。

备用穴:前顶、百会、承灵、悬颅、天冲、通天。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备用穴轮用,每次3~4穴。以28~30号毫针,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深度1~1.5寸,以局部用明显之胀重感为宜。然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频率为120~150次/分,强度则以病人可耐受为度。通电时间2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震颤麻痹病人53例,经上法治疗后,显效11例(20.8%),好转30例(56.6%),无效12例(22.6%),总有效率为77.4%。发现,经一个疗程治疗无效者,继续治疗效果亦差。病人中强直型患者的疗效优于震颤型者(4)。

电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命门、关元。

备用穴:全身症状明显加风池、太溪、肝俞、阳陵泉;上肢震颤为主加通里、曲泽、三阴交、肝俞、后溪、合谷。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备用穴据症酌取,轮换配用。一般每次取5~7穴。其原则为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对侧取穴相结合。令病人取侧卧位,先对其中3~4穴施针刺,进针得气后,不再运针,通电针仪。应用连续波,频率为60~80次/分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20~25分钟。在留针期间,取维生素B1(100微克/2毫升)和维生素B12(100毫克/1毫升)各1支,混合吸入注射器内,用5号齿科针头,在未行电针之穴内进行注射,每次2~3穴,每穴0.5~1毫升。注射前先应得气,并缓慢推入。电针与穴位注射均为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手能握筷吃饭,颤动减轻,行走平稳,面部表情大致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未见改善。共治42例,结果临床痊愈14例(33.3%),好转25例(59.5%),无效3例(7.2%),总有效率为92.8%(5)。

头针

(一)取穴

常用穴:舞蹈震颤区。

备用穴:运动区、晕听区。

(二)治法

震颤为主者,仅取常用穴,兼肌力增强者,加运动区,因服用药物产生头晕等副作用者,配晕听区。早期,单侧肢体颤动或肌力增强者,仅取对侧头皮针穴区。后期,双侧出现症状则取双侧穴区。并依据肢体的不同病变部位,取相应的区域,如上肢症状明显,取运动区之中2/5区域等。以28号毫针,快速刺入,并推至所需深度,即予以捻针,捻针频率为200~240次/分,持续1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1次,出针前捻转1次,手法同上。如在对侧肢体出现热、麻、胀者为佳。亦可通以电针,电针频率240~280次/分,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通电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间隔5~7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震颤部分停止,历时6个月以上,肌强直基本恢复正常,全身情况接近正常,能恢复工作,但半年后复发;好转:静止时震颤停止8小时以上,肌强直和全身情况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共治34例,4例为个案(6),余30例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13例(43.3%),好转16例(53.3%),无效1例(3.4%),总有效率为:96.6%(7)。头皮针治疗,据我们体会,在早期本病患者的开始治疗阶段,效果较为明显。

综合法

(一)取穴

常用穴:舞蹈震颤控制区(头针穴);风池、曲池、消颤(少海穴下1.5寸)、外关、阳陵泉、太冲。

备用穴:气血不足加足三里、合谷;肝肾阴虚加三阴交、复溜;痰热动风加阴陵泉、丰隆。

(二)治法

常用穴为主,据证加备用穴。头穴刺入后通以脉冲电流,频率150~200次/分,常用穴之体穴,以平补平泻法,备用穴据证施以补泻之法。均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并配合服消颤丸(以天麻、钩滕、珍珠母、僵蚕等制成重9克的蜜丸),每日2次,每次服2丸。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13例,结果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79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79.6%(9)。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

备用穴:口干舌尖红加复溜,腰脊强直酸痛加命门、肾俞,便秘苔黄加足三里,言语不利加上廉泉、聚泉。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取4~5穴,据症加备用穴。一律用32号毫针,采取捻转补泻法。其中,常用穴均用泻法,复溜、命门、肾俞施补法,足三里、上廉泉、聚泉用泻法。除上廉泉、聚泉速刺泻法不留针外,余穴均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作1次捻转补泻法。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7天,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以肢体震颤、步行前冲、言语蹇涩、面肌表情、手指内收的改善作为疗效五项指标。临床痊愈:五项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显效:五项症状减轻50%以上;有效:五项中有二项减轻50%以上;无效:五项症状减轻不明显。共治疗30例,临床痊愈5例(16.7%),显效9例(30.0%),有效10例(33.3%),无效6例(20.0%)。总有效率为80.0%(7)。

主要参考文献

(1)向日。震颤麻痹。大众针灸1955;(2):21。

(2)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科,等。头针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和震颤麻痹的初步观察。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副刊)1975;(1):10。

(3)张剑秋。震颤麻痹性瘫痪治验。上海针灸杂志1983;(1):23。

(4)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中医科,等。针刺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和震颤麻痹的初步观察。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52,北京。

(5)陶怀玉,等。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震颤麻痹42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9;9(5):17。

(6)焦顺发。头针,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26。

(7)成都中医学院针灸科。头针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30例病人的治疗体会。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2):63。

(8)秦亮甫。针刺治疗震颤麻痹症30例。上海针灸杂志1989;8(3):18。

(9)蒋达树,等。针药并用治疗震颤麻痹113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0;31(12):29。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