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針灸

(一)取穴

常用穴:夾脊胸11、胸12。

備用穴:腎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僅取常用穴,效不顯者,加取備用穴。夾脊穴,宜快速直刺進針,然後緩緩送針,刺入1~1.5寸,以探索滿意針感。針夾脊胸11時,要求針感向腎區或下腹放射,針夾脊胸12時,要求針感向髂脊旁或下腹放射。若伴有胃下垂時,兼取夾肖胸7、8、9、10穴,有針感即可。針以上穴,針向既不宜偏向脊骨,防刺入脊髓;又不宜偏向外側,防刺中內臟。留針20~30分鐘。備用穴可用溫針,或無瘢痕灸3~5壯。針灸間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1例(共14枚腎),結果,右腎11枚,8枚痊癒,2枚好轉,1枚無效;左腎3枚,2枚痊癒,1枚無效。總有效率為85.7%。11例中有3例兼胃下垂,2例明顯好轉,1例無效(4)。

體針加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1)水分、解垂、委中、陰谷(以上為體穴);(2)腎、腰椎、尿道(以上為耳穴)。

備用穴:食納不佳加足三里,便秘加支溝或大腸(耳穴),便溏加關元,眠差加神門。

解垂穴位置:髂前上棘內3寸。

(二)治法

以常用穴為主,據症配用備用穴。體針一般先取水分、解垂。直刺進針,深度約1~1.5寸,得氣之後,再調節針感方向,使感應向上。提腎時。用瀉法。其中解垂一穴,針感明顯,可向四周放射,提腎時,宜使針感向上及向外側擴散至腰部。然後改為平補平瀉法。腎臟上升時產生噁心欲吐者,加陰谷;腎臟復原後,刺委中以鞏固效果,均直刺,施平補平瀉法。留針15分鐘。

耳針,探得敏感點後,用5分毫針刺入,留針半小時。或採用埋針或耳穴壓丸法。

體針及耳針均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第二療程起,視症狀改善情況,改為隔日1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評判標準:痊癒:臨床症狀全部消失,尿檢及物理檢查正常,觸診未捫及腎體。有效:臨床症狀改善或消失,超聲波檢查示腎體上升1~3厘米,尿檢紅細胞相對減少或消失,觸診腎體稍有上升。無效:經1~3療程治療症狀與體征無改善。

共治128例,以上述標準評定,結果痊癒41例(32.0%),有效73例(57.1%),無效14例(10.9%),總有效率為89.1%。其中,對遊走性腎下垂,雖有效果,但不易鞏固。(2)。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克儉,等。點穴推拿治療腎下垂臨床療效觀察。江蘇醫藥1977;(2):18。

(2)傅行先,等。穴位低頻電療加穴位注射治療三例腎下垂。江西中醫藥1982,(4):57。

(3)姚衛良。針刺治療腎下垂128例分析。江蘇中醫雜誌1981;2(1):36。

(4)華延齡,等。針刺治療腎下垂11例。浙江中醫雜誌1985;20(3):114。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