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1)断面九针穴、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2)肾俞、次髎、血海、三阴交、髀关。

备用穴:调理二便加气海、中极、秩边、天枢、上髎、中髎、下髎。

断面九针穴位置:上穴为损伤平面上一个棘突,下穴为腰椎5(L5)棘突,中穴为上下穴连线之中点,加上、中、下三穴之两旁夹脊穴,共为九穴。

(二)治法

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加维生素B12100微克/毫升)。

每次常用穴两组分别取2~5穴。备用穴据症取2~3穴。常用穴第一组为毫针刺,第二组为穴位注射。血用穴则可针刺与穴注交替。毫针刺法:要求深刺,针深1~3寸,用较大幅度提插捻转,中强刺激强度,使背部穴针感传向麻痹平面以下,腿部穴尽量激发针感。血用穴可用中弱刺激,但要求任脉穴针感传至阴部,秩边斜向内刺,使针感传至小腹,天枢穴传至腹股沟。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1小时。

穴位注射法:上述药液任选1种,亦可交替选用。上下各取1~2穴,用5号齿科针头,深刺并作反复提插后,以较快速度推入药液,每穴1~2毫升。隔日1次,穴位交替轮用。

体针10次为一疗程,穴位5次为一疗程,隔3~5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能独立行走,近似随意膀胱;显效:扶拐行走,反射性膀胱;有效:拄拐代偿行走,膀胱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

共治疗578例,基本痊愈55例(9.5%);显效及有效439例(76.0%),无效84例(14.5%),总有效率为85.5%(2~4)。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损伤平面上(1~2个棘突)和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和夹脊穴,膈俞。

备用穴:(1)关元、中极、天枢;(2)秩边、殷门、委中、昆仑;(3)髀关、伏兔、足三里、冲阳;(4)环跳、阳陵泉、绝骨、丘墟。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均取,备用穴第一组每次取2~3穴,余每次取一组。督脉穴刺法: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所要针刺穴位的上、下两个棘突点间的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垂直刺入,缓慢均匀提插,以测知针尖所遇之阻力,并体会指下感觉。如因骨折或脱位使棘突间发生改变时,可按照损伤平面上下选取督脉穴的原则,加用其他督脉穴。进针深度一般为1.5~2.5寸,当手下感到弹性阻力(为刺中黄韧带),局部胀、重、酸感时,仍可继续针刺。一旦指下有空虚感,且病人自觉针感向双侧下肢或会阴部放射,则不得深刺,稍将针外提。施平补平泻手法。备用穴,应尽量使之得气,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623例,用类似上述标准评定,基本痊愈106例(17.1%),显效165例(26.5%);有效260例(41.8%),无效91例(14.6%),总有效率为85.4%(5~7)。

电针

(一)取穴

常用穴:扶突(臂从神经)、曲池(挠神经)、冲门(股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腰俞(马尾神经)、阿是穴。

备用穴:中极、关元、会阴。

阿是穴位置:脊柱正中线,损伤平面两端棘突间。

(二)治法

本法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干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时务求刺中神经干。常用穴可根据瘫痪部位选取,阿是穴每次均取。大小便障碍者加取2~3个备用穴。具体刺法如下:扶突穴针刺2~3厘米,使上肢有触电感,由池深刺3~4厘米,使前臂有触电感。以上两穴为上肢亦瘫痪者选用。下肢截瘫用下述穴:冲门,刺入2~3厘米,肌四头肌出现收缩;阳陵泉进针2~3厘米,小腿外侧有触电感;腰俞,针尖向上,在骶椎与尾椎间向上深刺入6~8厘米,针感放射至会阴;阿是穴由上、下棘突间刺入,深约4~6厘米,法同体针部分所述。备用穴,任脉穴针感向会阴放射,天枢穴传至腹股沟。然后均通以电针,电针时,正脉冲不小于25V,负脉冲不小于45V,用连续脉冲波,每次通电5~10分钟,每日2次(背部和腹部穴各1次),每周12次,3个月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愈:能单独行走,肌力恢复在Ⅳ级以上,生活自理,大小便基本自控;显效:治疗前卧床或靠轮椅,治疗后能扶单拐或双拐行走1千米以上,肌力Ⅱ级或Ⅲ级,大小便控制1~2分钟;有效肌力提高1~2级,运动、感觉、大便均有好转;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共治疗71例,结果痊愈7例(9.9%),显效19例(268.%),有效36例(50.7%),无效9例(12.7%),总有效率为87.3%(8)。

综合法

(一)取穴

常用穴:分二组。(1)百会、前顶、夹脊(从受伤脊柱上2椎体至第5骶椎,旁开2寸)、环跳、肾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2)百会、前顶、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八风。

备用穴:小便失禁加关元、气海、八髎,大便失禁加天枢、支沟。

(二)治法

以电针为主,每次取常用穴一组,据症加备用穴,分别在头部、四肢、背部穴通连续波,频率60~80次/分,刺激量以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灸法:电针腹部时取关元、气海;针背部时取肾俞、大肠俞。在电针留针时用灸盒施灸3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穴位注射:腰及下肢穴,每次取3~4穴,交替应用。药物为维生素B1、B12以及硝酸一叶荻碱,每穴0.5毫升。以上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37例,基愈5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9.2%(9)。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春为。脊椎结核病所引起截瘫的针灸治疗。北京中医1954;(9):22。

(2)郑宗昌。针刺加水针治疗外伤性瘫痪──附72例疗效分析。新中医1982;(7):32。

(3)李观荣,等。针刺治疗外伤性截瘫124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5;26(12):34。

(4)李希贤。针刺治疗外伤性截瘫八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86;6(6):封4。

(5)钮韵铎。针灸治疗外伤性瘫痪500例疗效观察。北京医学1980;2(4):225。

(6)陈志华。外伤性截瘫的针刺体会,针灸论文摘要选编(中国针灸学会),1987:39,北京。

(7)天津市中心医院针灸科截瘫小组,等。100例外伤性截瘫的针刺治疗与体会,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57,北京。

(8)赵吉民,等。电针神经干治疗截瘫71例分析。中国针灸1989;8(5):13。

(9)郁美娟,等。电针为主治疗外伤性截瘫37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2;12(4):9。

上一節 骨折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