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療 » 腹部外科病症 » 膽道蛔虫病
【內容】

體針(之一)

(一)取穴

常用穴:分兩組。(1)中脘透梁門、大橫;(2)膽俞、脾俞。

備用穴:迎香透四白、至陽、期門、太衝、足三里。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僅取一組,如效不佳,再酌選備用穴。兩組常用穴可輪用,亦可單獨用。中脘透梁門,右側腹痛明顯透右梁門,左側明顯透左梁門;大橫穴可深刺至2寸左右;膽俞、脾俞,亦宜以28號針略向脊柱斜刺至有酸、麻、脹強烈得氣感。余穴均須激發明顯的針感。然後大幅度捻轉提插,施瀉法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5分鐘運針1次。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共觀察825例,針刺為主結合藥物驅虫,平均治癒率約95%。其中520例,僅用第二組常用穴,結果1~3次治癒309例(59.42%)(3~5)。

體針(之二)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位於足三里下,壓痛感最顯處。

(二)治法

先于阿是穴上反覆用力按壓,當腹部劇痛出現明顯減輕或消失傾向時,即在此點進針。得氣後,宜採用「氣至病所」手法,反覆施行,使針感向腹部方向傳導。留針時間據症情變化而定,在此期間可間斷予以運針刺激。

針刺治療同時可服解熱止痛片2片或食醋適量,每日3次;鼓勵患者進高脂肪餐。在疼痛緩解24小時後,每日服驅蛔靈3.5克,連服兩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述方法治療252例,全部治癒(6)。

粗針

(一)取穴

常用穴:主穴。

備用穴:上合谷、胸椎7透胸椎9。

主穴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上緣。

上合谷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間基底部。

(二)治法

先取常用穴,如不能即時止痛加取備用穴。患者端坐低頭,暴露背部,選直徑1毫米粗,2寸長之特製粗針(赤醫針),與皮膚成30~40度角,對準主穴,向下斜刺至皮下,然後順脊柱平刺1~2寸,留針;上合谷以28號3寸毫針先直刺進針1~1.5寸,得氣後退至皮下沿第二掌骨向指掌關節透刺;另用同樣粗細和長度的毫針,從第7胸椎棘突上緣沿皮下透向第九胸椎。留針時間亦可據症情變化而定。每日1次,3次後改為隔日1次。

(三)療效評價

粗針(原名赤醫針)上法治療920例,治癒率在95%左右(7,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期門、阿是穴、膽俞、鳩尾。

備用穴:中脘、陽陵泉。

阿是穴位置:腹部壓痛最顯著處。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K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當歸注射液或注射用水。

以常用穴為主,療效不明顯換取備用穴。每次取1~3穴,阿是穴必取。阿是穴須用皮內注射針頭刺入,將注射用水0.3~0.4毫升注入皮內,使局部成典型橘皮樣變(不可注入皮下,以免影響效果)。余穴可注射其他三種藥物中的任一種,針入得氣後,緩緩推入。維生素C每穴0.3~0.5克,維生素K3每穴0.5毫升,當歸液每穴0.3~0.5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165例,膽絞痛有效率93%~100%(9~11,14)。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胰膽、迷根。

備用穴:肝、十二指腸、神門、交感。

(二)治法

常用穴為主,酌加備用穴。先針刺右側,疼痛未止再針左側。捻轉運針,刺激須強,留針30分鐘至1小時,每5~10分鐘行針1次;或以0.25%普魯卡因在上述耳穴注射,每穴0.3毫升。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治療106例,止痛有效率84~97%(12,13)。

指針

(一)取穴

常用穴:膽俞。

(三)治法:患者取俯臥或伏案位,醫者以雙拇指按揉膽俞穴,壯實者施力重,瘦弱者可輕柔些,以酸脹為度。每次施術5~10分鐘。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0例,疼痛消失10例,顯效8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0%(15)。

主要參考文獻

(1)楊壽良。針治膽道蛔虫病一例記實。江蘇中醫1959;4:31。

(2)童袁泰,等。針灸、烏梅湯治療膽道蛔虫症48例初步分析。中華外科雜誌1959;7(6):547。

(3)王健秋。針刺結合藥物驅虫治療膽道蛔虫症271例療效觀察。針灸雜誌1965;1;17。

(4)高云甫。針刺膽俞脾俞治療膽道蛔虫病520例臨床分析。江西中醫藥1981;4:27。

(5)梁棟富。針刺至陽穴治療膽道蛔虫病34例。福建中醫藥1985;6(1):31。

(6)宋宗儉。針刺為主治療膽道蛔虫症262例。中國針灸1981;1(2):15。

(7)福建南平市立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膽道蛔虫病880例臨床觀察報告。中西醫急腹證通訊1976;2:30。

(8)袁安仁,等。赤醫針治療膽道蛔虫症40例。福建醫藥雜誌1980;3:5。

(9)王詩銘。腹部阿是穴皮內水針療法對膽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84:48,北京。

(10)唐建國。維生素K3穴位注射治療膽道蛔虫症。湖南醫藥雜誌1987;1:62。

(11)許毅。當歸液膽俞穴位注射治療膽道蛔虫症。赤腳醫生雜誌1975;1:36。

(12)南通醫學院附院內科。針刺耳迷根穴治療膽道蛔虫症23例臨床觀察。醫療教育參考資料1979;11:。

(13)玉溪地區第二期耳針學習班。耳針對膽道蛔虫症止痛作用25例初步觀察。玉溪醫藥資料1975;1:19。

(14)張天壽。維生素C鳩尾穴位注射治療膽道蛔虫膽絞痛。皖南醫學院學報1989;8(2):145。

(15)鄭小敏,等。按摩膽俞穴治療膽道蛔虫症。福建中醫藥1988;19(6):3。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