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病症治疗 » 腹部外科病症 » 急性肠梗阻
【內容】

针灸

(一)取穴

常用穴:中脘、大横、天枢、足三里、内关。

备用穴:合谷、内庭,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关元、气海、次髎、大肠俞,发热加曲池,上腹痛加章门、内关,下腹痛加关元、气海。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选2~3对,据症情酌加备用穴。针刺得气后,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2~3分钟,留针30分钟~1小时,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亦可于第一次运针后,将天枢(阴极)、足三里(阳极)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行持续电刺激30分钟。腹部常用穴针后,加艾卷雀啄法灸30分钟。每日针2~3次。

(三)疗效评价

以针刺为主,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共治338例,治愈率75~98.3%(1~3,5,9)。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犊鼻、上巨虚、曲泉、内关。

(二)治法

上穴每次选2~3穴。令患者全身放松、静卧,精神内守,调匀呼吸。然后快速进针,慢送针,得气后,阳明经穴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令患者意守丹田,鼻吸口呼,气往下沉,作松静腹式呼吸。若患者配合较差,则由医者运气于五指,覆于患者脐下,顺患者呼吸,作按下、松开的交替动作,导气下沉。如未效,隔3~4小时再针刺。

(三)疗效评价

共治44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3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7)。

穴位敷贴

(一)取穴

常用穴:神阙。

(二)治法

敷药制备:丁香30~60克,研成细末,加75%酒精(对酒精过敏者用开水)调和。将敷药贴敷于脐窝高及其周围,直径约6~8厘米,上盖以塑料薄膜、纱布,并以胶布固定。每日用药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20例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用药1次15例,用药3次5例。用药2小时后可听到肠鸣音,4~8小时排便、排气(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天枢、气海、中脘。

备用穴:上脘、下脘、合谷、大肠俞、关元、内关。

(二)治法

药液:0.25~0.5%普鲁卡因注射液、新斯的明或阿托品注射液。

取常用穴为主,据症酌加备用穴。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腹部穴位不宜过深),出现酸、麻、胀等注入普鲁卡因液,每穴3~5毫升。如为动力性麻痹性肠梗阻,足三里穴位入新斯的明,每穴0.25毫克;如为动力性痉挛性肠梗阻,在足三里、天枢、内关中选择二穴,注入阿托品,每穴0.25毫克,总量不超过1毫克。

(三)疗效评价

本法适用于单纯性机械性肠阻,蛔虫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以穴位注射治疗50例,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治愈率为84%,多数患者在48小时内解除梗阻(6)。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自枢。针灸治疗肠套叠八例的初步经验介绍。中医杂志1959;7:36。

(2)于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附76例报告)。哈尔滨中医1961;9:24。

(3)李贤平,等。针灸治疗急性肠梗阻51例观察。福建中医药1965;1:10。

(4)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65~266。

(5)韶山人民医院。以针刺大横穴治疗急性肠梗阻185例总结,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资料汇编(第二辑)。1978:65。

(6)李乃泽,等。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肠梗阻50例初步报告。天津医药杂志1965;4:336。

(7)钟彦华。气功提高麻痹性肠梗阻针刺疗效的探讨。气功1988;9(3):99。

(8)李世祥,等。丁香敷脐治疗麻痹性肠梗阻。中医杂志1988;29(11):55。

(9)李林章,等。针刺治疗急性肠梗阻18例。中国针灸1992;12(3):34。

上一節 急性腹膜炎
胆道蛔虫病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