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皮膚針

(一)取穴

下肢皮區。

(二)治法

局部皮膚作常規消毒後,先從健、病皮膚交界處開始,自上而下循足三陽經(即胃經、膽經、膀胱經)作重度叩刺,約間隔3厘米一行,穴位區作重點叩打。然後,循三陰經(即脾經、肝經、腎經)向上叩打。亦以穴區為重點叩打區。叩刺時盡量避開血管,以免出血。叩打後,用消毒油紗布塊敷于叩刺後滲水處,目的是不令針孔閉塞,讓其不斷滲水。年輕體強者每日1次;年老體弱者,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效程間隔5~7日。一般治療5~7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3例,痊癒11例(84.6%),有效1例(7.7%),無效1例(7.7%),總有效率為92.3%(7)。

綜合法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地機、承山、絕骨、三陰交、太溪、崑崙、行間、陰陵泉、陽輔、丘墟、復溜、阿是穴、臨泣。

備用穴:血海、委中、環跳、風市、陰市、梁丘、上巨虛、下巨虛、八風、大椎、膈俞、脾俞、腎俞。

阿是穴位置:象皮腫組織堅硬處及腫脹的淋巴結。

(二)治法

每次常用穴選6~7穴,酌配備用穴。採用針刺、火針、艾灸之法。針刺法為:一般開始為進針得氣後,以中等強度之雀啄朮,連續刺激3分鐘後出針。待病人適應後,刺激可加強。每日針刺3次,每次留針10~30分鐘,并取用26號毫針。待組織回軟後,留針時間可不變,刺激手法減輕,且改為28號毫針。在留針期間,運針1~3次。

火針法主要刺阿是穴,即皮膚堅硬最明顯處及腫脹的淋巴結,亦可就近選穴針刺。可一手固定穴區或淋巴結,一手持火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即蘸少量硫磺膏(硫磺30克、樟腦9克、銀朱1.5克,研末成膏),此時針頭現綠色火焰,即將針速刺入并速拔出。亦可用火針多穴淺刺或點刺。

灸法多用於毫針後,一般穴位用隔薑灸3~5壯,艾炷如小拇指大。皮膚腫硬明顯部位用太乙神針灸,即以10厘米見方之白布,疊成4折,用太乙神針或普通艾條點燃後按壓布上,俟病人覺痛,就提起,如此一按一提,反覆4~5遍,每次操作20分鐘。

針後可用藥水薰洗。當皮膚經針刺鬆軟後,用繃帶包紮。上述方法據症情使用。

藥物薰洗方:荊芥、蒼朮、蘇葉、獨活各15克,防風、白芷、薄荷、防己各9克,加水半臉盆左右,煮沸,睡前薰洗,隔日或3日1次。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基本痊癒:體征全部消失,或僅足踝部或足背浮腫;顯效:皮膚腫脹消退30%以上,像皮腫組織大部分柔軟;有效:皮膚腫脹消退不足30%,像皮腫組織部分柔軟;無效:治療後體征未見改善。

共治386例,總有效率在87.7~100%之間。其中112例,按上述標準評判:基本痊癒87例(77.6%),顯效15例(13.4%),有效6例(5.4%),無效4例(3.6%),總有效率為96.4%。一般治療3~4天,多數病人即感小腿輕鬆、靈活;10天之後,浮腫逐步消退,僵硬粗糙之皮膚漸變鬆軟,1月左右恢復正常。本法尚有較好的遠期效果(2~6)。

主要參考文獻

(1)劉益群。地方性傳染症──血絲虫病(俗名腿腫濕熱下注)的針治二則。針灸雜誌1952;(5):23。

(2)焦國瑞。針灸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56。

(3)周衛峰。針灸治療絲虫病象皮腫112例初步報告。中醫雜誌1960;(5):34。

(4)翁充輝,等。針灸薰包治療象皮腿二十四例的療效初步觀察。福建中醫藥1959;(9):5。

(5)閩侯縣絲虫病研究小組。針灸治療七十五例象皮腿的療效觀察。福建中醫藥1960;(6):4。

(6)劉心機,等。治療象皮腿63例療效觀察。福建中醫藥1959;(6):20。

(7)孫永春。梅花針治療下肢象皮腫13例。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8):498。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