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皮肤针

(一)取穴

下肢皮区。

(二)治法

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后,先从健、病皮肤交界处开始,自上而下循足三阳经(即胃经、胆经、膀胱经)作重度叩刺,约间隔3厘米一行,穴位区作重点叩打。然后,循三阴经(即脾经、肝经、肾经)向上叩打。亦以穴区为重点叩打区。叩刺时尽量避开血管,以免出血。叩打后,用消毒油纱布块敷于叩刺后渗水处,目的是不令针孔闭塞,让其不断渗水。年轻体强者每日1次;年老体弱者,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效程间隔5~7日。一般治疗5~7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例,痊愈11例(84.6%),有效1例(7.7%),无效1例(7.7%),总有效率为92.3%(7)。

综合法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地机、承山、绝骨、三阴交、太溪、昆仑、行间、阴陵泉、阳辅、丘墟、复溜、阿是穴、临泣。

备用穴:血海、委中、环跳、风市、阴市、梁丘、上巨虚、下巨虚、八风、大椎、膈俞、脾俞、肾俞。

阿是穴位置:象皮肿组织坚硬处及肿胀的淋巴结。

(二)治法

每次常用穴选6~7穴,酌配备用穴。采用针刺、火针、艾灸之法。针刺法为:一般开始为进针得气后,以中等强度之雀啄术,连续刺激3分钟后出针。待病人适应后,刺激可加强。每日针刺3次,每次留针10~30分钟,并取用26号毫针。待组织回软后,留针时间可不变,刺激手法减轻,且改为28号毫针。在留针期间,运针1~3次。

火针法主要刺阿是穴,即皮肤坚硬最明显处及肿胀的淋巴结,亦可就近选穴针刺。可一手固定穴区或淋巴结,一手持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即蘸少量硫磺膏(硫磺30克、樟脑9克、银朱1.5克,研末成膏),此时针头现绿色火焰,即将针速刺入并速拔出。亦可用火针多穴浅刺或点刺。

灸法多用于毫针后,一般穴位用隔姜灸3~5壮,艾炷如小拇指大。皮肤肿硬明显部位用太乙神针灸,即以10厘米见方之白布,叠成4折,用太乙神针或普通艾条点燃后按压布上,俟病人觉痛,就提起,如此一按一提,反复4~5遍,每次操作20分钟。

针后可用药水薰洗。当皮肤经针刺松软后,用绷带包扎。上述方法据症情使用。

药物薰洗方:荆芥、苍术、苏叶、独活各15克,防风、白芷、薄荷、防己各9克,加水半脸盆左右,煮沸,睡前薰洗,隔日或3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基本痊愈:体征全部消失,或仅足踝部或足背浮肿;显效:皮肤肿胀消退30%以上,像皮肿组织大部分柔软;有效:皮肤肿胀消退不足30%,像皮肿组织部分柔软;无效:治疗后体征未见改善。

共治386例,总有效率在87.7~100%之间。其中112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87例(77.6%),显效15例(13.4%),有效6例(5.4%),无效4例(3.6%),总有效率为96.4%。一般治疗3~4天,多数病人即感小腿轻松、灵活;10天之后,浮肿逐步消退,僵硬粗糙之皮肤渐变松软,1月左右恢复正常。本法尚有较好的远期效果(2~6)。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益群。地方性传染症──血丝虫病(俗名腿肿湿热下注)的针治二则。针灸杂志1952;(5):23。

(2)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56。

(3)周卫峰。针灸治疗丝虫病象皮肿112例初步报告。中医杂志1960;(5):34。

(4)翁充辉,等。针灸薰包治疗象皮腿二十四例的疗效初步观察。福建中医药1959;(9):5。

(5)闽侯县丝虫病研究小组。针灸治疗七十五例象皮腿的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1960;(6):4。

(6)刘心机,等。治疗象皮腿63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1959;(6):20。

(7)孙永春。梅花针治疗下肢象皮肿1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498。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