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四縫。

備用穴:嘔吐加內關,發熱加曲池,重型腹瀉加天樞、關元。

(二)治法

輕型腹瀉一般僅取常用穴,據症情加備用穴。以30號1寸長毫針,針足三里或備用穴,每穴直刺5~6分,施以捻轉提插或震顫(雀啄)之法,約運針30秒~1分鐘後起針。四縫以毫針(26號)或三棱針點刺,擠去黃白色粘液。熱度較高時,曲池穴宜點刺出血。

(三)療效分析:共治療629例,平均治癒率約90%(1~8)。

艾灸

(一)取穴

常用穴:中脘、天樞、神闕、止瀉。

備用穴:足三里、上巨虛;嘔吐加內關、公孫;發燒加大椎、曲池。

止瀉穴位置:前正中線,臍下2.5寸。

(二)治法

常用穴為主,如效果不顯著或某些症狀明顯時,加取備用穴1~2穴。常用穴用灸法:以神闕穴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盤旋施灸15~30分鐘,每日2~3次。備用穴用刺法,得氣後略作提插捻轉即去針,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35例,有效率97.7%(9)。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或上巨虛)、天樞。

備用穴:止瀉。

(二)治法

藥液:氯霉毒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含量50毫克/毫升)、654~2注射液中任選一種。

常用穴為主,每次選1~2穴。雙側注射,每穴0.1~0.2毫升。每日1次,連續治療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245例,治癒率在83.9~97.3%之間(1,10)。

穴位敷貼

(一)取穴

常用穴:足三里、天樞、中脘、關元。

備用穴:嘔吐加內關,發熱加大椎。

(二)治法

代針丸組成:吳茱萸、五倍子、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分,冰片或麝香少許。各藥研未過篩取粉,混勻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調以油膏,製成黃豆大小之丸粒備用。

常用穴均選,據症情加配備用穴。選定穴位後,用酒精擦淨穴區皮膚,將代針丸一粒置於1/4張傷濕膏上,貼敷穴位,鬆緊適中,每日換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治療250例,總有效率96.2%。其中治癒182例(72.8%)(11)。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常用穴:天樞、足三里、上巨虛、神闕、止瀉。

(二)治法

每次選2~3穴。用氦氖激光器,波長6328埃,功率1.5毫瓦,光斑直徑1~2毫米,出光口離皮膚30厘米,每穴照射3~5分鐘。每日照射1~2次。

(三)療效評價

本法治療嬰兒腹瀉,總有效率在92%~95%(12,13)。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大腸、直腸下段、胃。

備用穴:皮質下、小腸、脾、胰膽。

(二)治法

一般僅取常用穴。針刺入後,宜作稍強刺激的捻轉,留針30分鐘;或接通電針儀,繼續波,輕刺激,通電15分鐘。小兒懼針,亦可用王不留子貼敷上穴,行壓丸刺激。每日針治1次。

(三)療效評價

其觀察165例,其中64例加服中藥,治癒率為92.1%,單用耳針101例,治癒率90.1%(包括6名中斷治療者)(14,15)。

體針加捏脊

(一)取穴

常用穴:天樞、止瀉、足三里。

備用穴: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腹瀉重加長強。

(二)治法

常用穴必取,備用穴據症而加。以30號1寸針直刺,捻轉提插半分鐘後即出針。針畢,令患兒俯臥,用常規捏脊法沿長強至大椎的督脈段提捏3~6遍,著重提捏關元俞和大腸俞。再由膀胱俞至風門的膀胱經線邊捏邊提放3~6遍,雙拇指同時揉雙脾俞、胃俞各1分鐘。上法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575例,全部獲愈,平均治癒時間為2.64天,較採用藥物治療為優(16)。

頭針

(一)取穴

常用穴:額旁二線。

(二)治法

額旁二線取穴方法為在臨泣穴以下至前髮際向下1厘米處,分上、中、下三點。針刺時,令患兒取半坐位,由家長雙手捧住患兒兩顳部,常規消毒皮膚後,朮者左手拇指壓穴旁,右手持1寸毫針,刺上、中、下三點。採用半刺法,淺刺而疾出針,針刺深度為患兒同身寸之一分,破皮即為得氣。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治癒:經治療後,大便次數一天內不超過2次,性狀正常;好轉:經治療後,大便次數較治療前減少一半以上,大便性狀漸趨正常;無效:經治療一個療程,大便次數和性狀無變化者。

以上法共治354例,按上述標準治癒320例,好轉12例,無效22例,有效率為93.8%。較之西藥治療,效果更為明顯(17)。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大腸俞、神闕、脾俞、胃俞。

備用穴:曲池、四縫、足三里、膈俞。

(二)治法

每次選1~2個主穴,以閃火法拔罐(1~4個罐),配穴取1~2穴,四縫點刺擠出粘液,余穴用平補平瀉法不留針。留罐5~10分鐘。每日一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98例,結果,痊癒189例,顯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7.9%(18)。

主要參考文獻

(1)福建省兒科協作組。嬰幼兒腹瀉防治問題座談會。中華醫學雜誌1976;56(5):314。

(2)葉孝禮。中醫治療嬰幼兒腹瀉及急性出血性小腸炎的進展。中華兒科雜誌1979;17(3):135。

(3)上海鐵路中心醫院兒科。190例單純性消化不良症的針灸治療。中醫雜誌1959;2:131。

(4)張世吉,等。針灸治療單純性消化不良症的經驗介紹。哈爾濱中醫1960;3:29。

(5)常德新。針灸治療147例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症的臨床觀察。哈而濱中醫1964;3:26。

(6)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十師醫院。中草藥和新針治療嬰幼兒消化不良(綜合報道)。新醫學1972;9:16。

(7)范仁義。針灸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效果良好。中級醫刊1965;6:387。

(8)戴秋孫。針刺治療51例嬰幼兒腹瀉的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85;5(3):14。

(9)呂蘭儀。針刺加溫熏治療小兒腹瀉35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6:17。

(10)葉誠坤。山莨菪鹼穴位注射治療小兒腹瀉136例臨床觀察。雲南中醫雜誌1982;3(5):31。

(11)許正。代針丸治療小兒消化不良250例療效觀察。中醫雜誌1982;23(9):45。

(12)錢永鑫。氦-氖激光針在兒科的應用。生物醫學工程通訊1983;3(3):18。

(13)鎮江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針灸科。低功率激光穴位照射治療「嬰兒腹瀉」80例臨床分析。江蘇中醫雜誌1984;4:50。

(14)海南人民醫院兒科。耳針治療中毒性消化不良61例。醫藥科技資料1973;7:15。

(15)務學正。耳針治療嬰兒泄瀉104例。新醫藥學雜誌1973;7:18。

(16)劉春恆,等。針刺捏脊治療嬰幼兒腹瀉575例。中國針灸1991;11(2):46。

(17)林迎春,等。半刺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醫雜誌1990;31(5):34。

(18)張仁。實用拔罐療法。台灣志遠書局1992:211。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