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體針(之一)

(一)取穴

常用穴:四神聰、風池、角孫、水溝。

備用穴:肩髃、曲池、外關、合谷、後溪、環跳、陽關(腰)、陽陵泉、足三里、太衝、絕骨。

失語、流涎加啞門、廉泉、通里;牙關不利加頰車、下關;小便淋澀不盡加關元、中極、三陰交;眼瞼麻痹加陽白、魚腰、攢竹。

(二)治法

單手快速進針至皮下,然後持針向下捻進,持續捻轉5分鐘。6歲以內有針感後捻轉數次即出針。7歲以上留針20分鐘,每隔5分鐘運針1次,要求保持良好的針感,以加強療效。

(三)療效評價

上法治療25例,痊癒6例(24.0%),顯效8例(32.0%),好轉9例(36.0%),無效2例(8.0%),總有效率92.0%(9)。

體針(之二)

(一)取穴

常用穴:四神針(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旁開1.5寸,共四針)、智三針(即神庭穴一針,左右本神穴各一針,共三針)。

備用穴:好動難靜屬陽證者加太衝、合谷、內關、勞宮、湧泉;喜靜少動屬陰證者,加瘂門、通里;運動障礙加曲池、肩髃、外關、環跳、陽陵泉、懸鐘;久病體弱,加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

(二)治法

常用穴均取,備用穴據症而加。用30號1.5寸不鏽鋼毫,頭部平刺進針1寸左右,四肢直刺進針至常規深度,得氣後留針30分鐘,間隔10分鐘捻轉行針1次,平補平瀉,陰陽偏勝者,隨症施用補瀉手法。前20天每日針刺1次,以後隔日1次,全療程四個月。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本法主要用於弱智兒童以記憶力、計數力、理解力、語言能力以及表情、反應、下肢跛行(走路不穩)、手軟或頭項無力、多動共9項觀察指標綜合評判衡量。顯效:前四項中有三項提高,或前四項中有二項、後五項中有四至五項改善者;有效:前四項中有二項提高者,或前四項中有一項,後五項中有二至三項改善者;無效:前四項均無明顯變化或僅有一項略有提高;或僅有後五項中之一項改善者。

共治558例弱智兒童,結果顯效127例,有效314例,無效117例,總有效率為79.0%。(10)。

穴位注射

(一)取穴

常用穴:(1):啞門、腎俞;(2):風池、足三里;(3):大椎、內關。

備用穴:上肢癱瘓:肩髃、肩、曲池、外關、尺澤、合谷;下肢癱瘓:環跳、殷門、委中、髀關、陽陵泉、血海、崑崙、解溪;吞嚥咀嚼困難:上廉泉、合谷、頰車、翳風;語言障礙:上廉泉、通里;視力障礙:承泣、球後;聽力障礙:耳門、翳風;多動、扭轉症狀:身柱、筋縮、命門。

(二)治法

一般採用營養神經及肌肉的藥物: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腦復康注射液、復方麝香注射液、維生素B1注射液。眼部用維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或眼寧注射液。

按一般穴位注射要求,每穴注入0.3~2毫升不等。藥量據病情需要、注射部位,藥物的性質與濃度而定。頭面及肌肉淺薄處藥量宜少,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宜多。隔日1次,10次一療程,間隔7~10天再作下一療程。一般要求堅持三個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371例,總有效率64.8~82.18%(腦炎後遺症治療滿三療程以上者達93.3%)(1,2)。

頭針(之一)

本法以穴位注射頭針穴為主。

(一)取穴

常用穴:癱瘓取運動區上、中、下區;語言障礙取語言一、二、三區;智力低下取精神情感區。

備用穴:啞門、百會、神庭。

精神情感區位置:在血管舒縮區和胸腔區之間,平行于前後正中線,左右各旁開2厘米,進針至胸腔區的上點。

(二)治法

乙酰谷酰胺250毫克/1支和呋喃硫胺20毫克/1支。

將上藥各1支混合,以5號齒科針頭沿皮下刺入,進針約4厘米,然後邊推藥邊緩慢退出注射針頭。每穴注藥1毫升,拔出針頭後局部按壓20分鐘,防止出血,並在6小時後熱敷,以促進藥液吸收。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間隔3天。120次為一總療程,病情嚴重者要求治療二、三個總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50例,顯效37例(74%),有效7例(14%),無效6例(12%),總有效率88%(10)。

頭針(之二)

本法除按大腦皮層機能定位選區外,還選不產生定位症狀的皮層受損區。

(一)取穴

常用穴:顳3針、額5針、運動前區。

顳3針位置:翼點(眼外眥向後3.5厘米,再向上2.5厘米處)至頂骨結節連線。第1針:自頂骨結節下緣前方約1厘米處向後刺3厘米;第2針:耳尖上約1.5厘米處向後刺3厘米;第3針:耳尖下2厘米再向後2厘米處向後刺3厘米。以上3針皆與水平線成15~70°角。作用:增強感受性語言和記憶的儲存。

額5針位置:距髮際上2厘米,左右大腦外側裂表面標誌之間,由前向後共刺5針,每針刺3厘米長。作用:主治精神障礙,智力減弱。

運動前區位置:位於運動前區3~4厘米的三角地區,可扎3針,中間1針系自運動區上點向前4厘米處進針,再向後扎3厘米處,左右間距約1.5厘米,各扎1針。作用:主治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二)治法

以28號1.5寸毫針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狀肌腱膜下,不捻轉,不強刺激,留針90分鐘至120分鐘,留針時間要求患者自由活動。隔天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後,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治療72例,顯效34例(46.6%),有效38例(52%),無效1例(1.4%),總有效為98.6%(11)。

體針(之三)

(一)取穴

常用穴:(1)腎俞、三陰交、脾俞、中脘、氣海、絕骨、命門;(2)四透。

備用穴:手足或拘攣加太衝、合谷;肢體癱瘓加足三里,陽陵泉透陰陵泉,曲池透少海、外關;痴呆加心俞、通里、神門、豐隆;失語加瘂門、廉泉;耳聾加聽宮、耳門;目盲加睛明、陽白、四白;吞嚥困難加天突、人迎、風府;流涎加地倉、頰車、合谷。

四透穴位置:指前頂、後頂穴及左右絡卻穴,四穴均針刺沿皮透向百會穴。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任選1組,2組交替輪用。在進針時,要求做到穩、準、輕、快。進針後,則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運用手法。先求得氣,當出現沉、澀、緊等手感時,予以徐疾補瀉手法,根據患兒配合情況,留針2~10分鐘。每組穴位,全部選用。再結合具體症情,選加辨證穴。

備用穴,其中太衝、合谷兩穴均宜用瀉法,緊提慢按,反覆運針2分鐘,留針10分鐘。再用緊按慢提之補法,反覆運針2分鐘,留針10分鐘。余穴用補中瀉之法,即先進針至天部(淺部1/3處),緊按慢提數下,得氣後插至地部(即應針的深度),旋以緊提慢按之法數次,留針15~20分鐘,其間按上法運針3次。精明穴宜緩緩進針,深度達1寸左右。

上述諸法宜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間隔2~3日後,繼續下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療效標準:近愈:智力、語言,肢體活動功能等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智力稍差,語言斷續或口齒欠清,肢體活動功能顯著改善。無效:智力低下,肢體活動功能僅部分或未見恢復,余症改善均不明顯。

以上法共治200例,總有效率90%(近愈率在50~70%),以早期治療病人的效果為優(5~8)。

主要參考文獻

(1)施炳培,等。水針治療腦炎後遺症101例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誌1984;(4),22。

(2)施炳培,等。針刺治療腦發育不全270例臨床療效觀察。遼寧中醫雜誌1984;(5):33。

(3)施炳培,等。水針治療腦炎恢復期綜合征既後遺症療效和對腦血流圖、血液流變學影響的觀察。中醫雜誌1984;25(9):39。

(4)J.st.John:AcupressTherapyinaSchoolEnvironmentForHandicappedChildren,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1987;15(3):227。

(5)蘇午亮。針灸辨證治療重症「乙腦」恢復期112例。江蘇中醫雜誌1986;(10):43。

(6)夏乃卿。針刺治療乙型腦炎後遺症──吞嚥障礙35例的療效觀察。上海中醫藥雜誌1963;(8):29。

(7)劉鴻鸞,等。針刺治療乙型腦炎後遺症49例臨床療效觀察。浙江中醫雜誌1983(2):52。

(8)楊金安,等。針刺治療「乙腦」後遺症的體會。中醫雜誌1983;24(2):53。

(9)梁棟富。針刺四神聰穴治療病毒性腦炎後遺症25例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86;6(3):150。

(10)靳瑞,等。以四神針、智三針為主治療弱智兒童558例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針灸1992;12(2):3。

(11)李嗣嫻,等。乙酰谷胺及呋喃硫胺頭皮穴位注射治療腦發育不全50例。中國針灸1983;3(2):53。

(12)林學儉。頭針治療兒童腦性麻痹。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10):26。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