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综合法

(一)取穴

常用穴:肩髃、臂、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四强、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髀关。

备用穴:肝俞、脾俞、肾俞、天宗、秩边。

四强穴位置:膑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

(二)治法

本法包括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兴奋等法,据不同症情,综合治疗。

(1)针刺:每次选常用穴2~3个,据瘫痪部位而定。采用短促而强的刺激,不留针,待肢体功能恢复后,改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本法用于弛缓性瘫痪程度不重者。

(2)穴位注射:维生素B注射液、麻痹灵注射液,任选一种。用于肌肉轻度萎缩,臂或腿细无力,瘫痪程度较重者。每次选3~4穴,其中常用穴2~3穴,备用穴1穴。进针行短促提插刺激,待得气明显后,注入药液,每穴0.5~0.8毫升,每周2次。

维生素B注射液:维生素B1100毫克×1支,维生素B12100微克×1支,混合备用。

麻痹灵:加兰他敏1毫克×160支,硝酸士的宁2毫克×60支,当归注射液2毫升×120支,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120支,维生素B12注射液500微克×80支。混合制成2毫升瓶装400支。

(3)穴位埋植:适用于腰臀部、肩臂部及腿部肌肉瘫痪,并有明显萎缩者。每次埋植一个部位,选1~2个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浅层麻醉,作3~5毫米切口,以血管钳插入穴内,进行局部按摩,直至患者感觉较强烈的酸麻感。然后,根据部位和瘫痪情况分别采用穴位结扎、皮肤针穿线埋植或将1厘米长的埋线直接置于切口内。一般而言,肩、臀部瘫痪、萎缩较重时,用结扎埋植法;腰部用穿线埋植法,臂、腿部或萎缩不明显者用埋线法。其具体操作可参考刺灸卷。每20天进行1次。

(4)电兴奋:可采用直流感应电疗机或点送电疗机。本法适宜于无肌肉萎缩之瘫痪肢体。每次选3~4穴。用圆柱形电极上包3~4层纱布,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进行放电刺激,刺激量不宜过强。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轮用。

(5)艾灸:用艾条灸。适用于肢体发凉,瘫痪明显者。每次选4~5穴,回旋灸,每穴15~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宜。每日1次,可嘱患者或家属代灸。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肢体畸形及功能有所恢复,肌肉萎缩改善,一般生活能自理;好转:肌力略有增强,皮肤温暖,肢体畸形和功能活动稍有恢复;无效: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者。

共治911例,临床痊愈235例(25.8%),有效295例(32.4%),好转329例(35.9%),无效54例(5.9%),总有效率为94.1%(5,6)。

电排针

(一)取穴

常用穴:(1)脾经、胃经经线及穴位,如髀关、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2)胆经、膀胱经线及穴位,如环跳、风市、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

备用穴:任督脉经穴,如大椎、身柱、命门、气海、中脘、关元等。

(二)治法

常用穴2组交替轮用。备用穴每次选2~3穴。取穴时应据患者病变部位,经络循行走向,并结合麻痹肌群的分布和功能状态进行选样。针刺时间按子午流注纳子法,在脾胃经气血旺盛的辰、巳(即上午7时至11时)时操作为宜。

操作法:在确定有关经线后,从受损部位的始端起,依次进针,宁失穴而不失经,针间距约3厘米,相连成排,每次用两条经线之穴位。然后,依次运针,激发得气,得气后加大指力,以插为主,插多提少,诱发针感循经上下传导,使针感直达病变经络。最后,用细铜丝缠绕,连结各针。然后,接通脉冲电针仪,进行电刺激。刺激方法为,先密波刺激1分钟,疏波7分钟,疏密波2分钟,最后为断续波10分钟。电流强度,随波形变化而逐步增强。每次共治疗20分钟。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三个疗程为一阶段,停针6个月后,再作下一阶段治疗。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跛行纠正或基本纠正,能跑步,或行走5千米以上,患肢蹬力15~20千克,单肢跳20~50次,肌力差缩小3/4以上,肢围差缩小1/3以上,腱反射近似健侧;有效:治前拄单拐或扶腿助行,治后弃拐行,或扶双拐改单拐,患肢蹬力10~15千克,肌力差缩小1/2以上,肢围差缩小1/4以上,腱反射弱于健侧;好转:运动功能及肌力,较治前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共治1000例,结果显效360例(36.0%),有效340例(34.0%),好转260例(26.0%);无效40例(4.0%)。总有效率为96.0%。年龄小,病程短(<5年)效果较好,以臀大、中、小肌恢复较快,股四头肌及内收肌恢复较慢(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常用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髀关、伏免、梁丘、足三里、下巨虚、解溪、血海、阴陵泉、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太溪、绝骨。

备用穴:足内翻加正扬、丘墟;足外翻加三阴交、商丘。

(二)治法

每次取4~6穴,以氦氖激光治疗机照射,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5~7毫瓦,功率密度9600毫瓦/平方厘米,光纤芯径<200微米,每穴直接照射8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3疗程为一阶段,阶段间隔3月。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0例,显效36例,有效34例,好转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9)。

芒针

(一)取穴

常用穴:长强透命门;命门透至阳;至阳透大椎。

备用穴:上肢麻痹加肩髃透曲池,外关透曲池;下肢麻痹加委中透承扶;足外翻加内踝尖透三阴交;足内翻加外踝尖透光明;膝关节后倾加足三里透膝阳关。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均取,备用穴据症而选。取6寸至8寸之26号芒针。快速进针,破皮后,将针体与皮肤成15度夹角,沿皮快速透刺,待针尖抵达透穴后,行抽插3~5次。初期针刺不留针,至患儿不惧针后,可适当留针5~10分钟。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本法较适宜于恢复期,或症状较轻的后遗症患者。共治疗310例,痊愈158例(50.9%),显效110例(35.5%),有效39例(12.7%),无效3例(0.9%),总有效率为99.1%(8)。

主要参考文献

(1)任守中,等。全国急性传染病学术会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67。

(2)刘怀冰,等。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血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测定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1):37。

(3)周逸平,等。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肌电图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1):39。

(4)焦国瑞。针灸临床经验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37。

(5)孙俊华,等。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570例。江苏中医杂志1984;(3):58。

(6)潘静江,等。针刺合并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附125例疗效观察。广东医学1965;(5):20。

(7)顾光。电排针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中国针灸1988;8(5):1。

(8)郭转。背三针治疗小儿麻痹症310例的临床总结。河南中医1984;(5):39。

(9)王富龙,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100例。陕西中医1990;11(4):177。

上一節 百日咳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