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障碍、雌激素水平下降以及毛细血管循环不良,皮肤血液供应欠佳等有关.

耳穴刺血

(一)取穴

常用穴:热穴、疖肿穴(位于耳后上部)、皮质下。

备用穴:内分泌、脾、胃。

(二)治法

采用耳穴刺血之法。以主穴为主,再根据全身症状用配穴。令患者端坐,常规作穴位消毒,用眼科15号小手术刀片或三棱针,刺破表皮0.1厘米,出血后以75%酒精棉球3个,挤干后连续拭净血迹。再用消毒干棉球压盖刺孔,防止感染。每次只刺一穴,隔日刺血1次,穴位交替使用,15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复查,如不愈者则可继续治疗2~3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7~10天。施术前应向病人说明治疗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在用75%酒精棉球拭耳血时要轻轻活动外耳轮,避免用力挤捏,造成出血不畅。刺孔敷盖的干棉球嘱患者要保持24小时不脱落,此期间避免著水,遇有刺孔愈合欠佳者,避免重复在原处刺血,防止感染或延误愈合。

(三)疗效评价

共治283例,共痊愈165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42例,有效率为85.2%(1)。

耳穴压丸

(一)取穴

常用穴:面颊、子宫、内分泌、皮质下。

备用穴:肺、肾、肝、脾、大肠、外鼻。

(二)治法

采用耳穴敷贴之法。先以耳穴探测仪找到穴区敏感点,每次主穴必贴,配穴根据症情酌加。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强度为380高斯)作为压物,置于0.7×0.7平方厘米的小方胶布上,敷贴于敏感点。即予按压2~3分钟,使耳廓潮红发热。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敷贴一侧耳,隔日换贴1次,15次为一疗程,两耳输换交替贴敷。一般需三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0例,结果痊愈120例,显效98例,有效7例,无效15例,其总有效率为94.0%(2,3)。

耳针加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肾、肝、脾、内分泌。

备用穴:均为体穴,按色素沉着部位选加:前额区配上星、阳白;颧颊区配颊车、四白;鼻梁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仓。

(二)治法

每次主穴均取。采用耳穴毫针刺及贴敷相结合。即一侧耳穴针刺,方法为,以5分长之28号不锈钢毫针,在敏感点刺入,不宜过深透过耳软骨,有胀痛即可。另一侧耳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贴敷。隔日1次,两耳交替轮用。配穴用针刺法,以28~30号毫针(长1.0~1.5寸),均采用向色素沉着区方向斜刺,得气后,予小幅度捻转轻刺激。耳针和体针均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体针亦隔日1次,和耳针同步进行,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81例,痊愈34例,显效4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4,5)。

针灸

(一)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病灶区)、迎香。

备用穴:肝俞、肾俞、气海。

(二)治法

上穴均取。先针备用穴(双侧),进针后平补平泻,然后在针柄上置1~3厘米艾条施灸5~10分钟。针双侧迎香,待针下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并在黄褐斑中央施无瘢痕灸3~7壮。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5例,结果痊愈21例,显效3例,有效1例,其总有效率为100%(6)。

拔罐

(一)取穴

常用穴:背三角区(位于背部,在大椎穴和两侧肺俞穴点所组成的三角形之区域内)。

备用穴:耳背部静脉。

(二)治法

背三角区,用皮肤针叩刺,每次选择1~2个叩刺点形成15个左右出血点即可,叩刺后用2号玻璃罐闪火法拔罐,出血量掌握在1毫升以内。耳背部静脉,挑选显露者,以手术刀尖点刺,出血3滴即可。上述方法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86例,结果痊愈(色斑全部消失)102例,显效(色斑消退达80%以上)131例,有效(色斑明显减轻,但未达到显效标准)231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5.5%(8)。

上一節 黧黑斑
寻常痤疮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