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耳针

(一)取穴

常用穴: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

备用穴:肝、脾。

(二)操作

1、疟疾流行区的易感者,毫针刺主穴(一侧),留针半小时,其间捻转一次。取针后在另一侧耳穴贴敷王不留行子,令被预防者每日压按3次,共贴二次,约一周左右。

2、发作前预防。有典型发作史并在血中检查到疟疾原虫者,每天或隔天在估计发作前2~6小时针刺双侧耳穴,留针至预计发作前1上时左右。或王不留行子在双侧耳穴贴敷,并按压2~3次。每次5~10分钟。

体针

(一)取穴

常用穴:大椎。

备用穴:间使、复溜、后溪、陶道。

(二)操作

本法用于间歇期防治。在发作前2~3小时。可仅取大椎一穴,针刺深度1.5寸,以获得麻胀感或窜走感为度。注意,不宜过深,如患者有全身触电感,立即退至较浅的部位。根据发作情况补泻,先寒后热者,先补后泻;先热后寒者,先泻后补;寒多热少者,补多泻少;热多寒少者,泻多补少。留针20~30分钟。如单用主穴,效果不显时,可配加配穴。配穴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作中等度平补平泻一次。

效果评析

上述二法,均有一定效果。但具体应用,有所不同。耳针法,主要用于疟疾流行区易感人群的预防。有人曾以此法对照观察,发现耳针组的全年发病率为1.2%,而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对照组,发病率达8.5%,两者之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白家伦:云南中医杂志1984;5(6):55)。上法亦可用于发作前2~6小时预防,留针至预计发作后1~2小时,针刺78例,多在1~2次即控制发作。

毫针刺法,用于疟疾患者的间歇期预防,效果较耳针为好。还观察到留针时捻针比不捻针的效果好,在预计发作日针刺比逐日针刺效果好。

另有以新发现经外奇穴“疟门”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岐骨凹陷中)为主预防22例,经2~3年随访。原有疟疾史者,均未发病(朱复林;江苏中医1961;(11):32)。然而其确切效果,还需要通过更多临床实验来进行证实。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