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针灸意外 » 内脏损伤 » 胆囊穿孔
【內容】

原因

一般而言,针刺不易伤及胆囊,这是因为胆囊所在部位较深,体积较小,表面光滑而有一定张力以及前有肝脏等脏器覆蓋等。造成刺伤胆囊的原因约有下列几个:

一、穴位原因:

正常胆囊,其形如梨,长约7~9cm,宽2.5~3.5cm。其体表投影位置一般在右侧腹直肌外缘和第九肋软骨交叉处。胆囊的腹膜包裹是不完全的,仅腹面和两侧面由肝包膜反折加以遮盖,其囊底暴露于上述交叉处。较易导致胆囊损伤的穴位:右侧期门、日月、不容、承满等。

二、病理原因:

胆道梗阻或胆囊本身所存在的疾病(如结石、炎症、异物、肿瘤等),可引起胆囊内胆汁充盈,不仅可使其体积增大,而且常能使胆囊表面粗糙,缺乏相应的弹性和张力,容易招致针刺破损囊壁。同时,肿大的胆囊,其囊内压力明显增加,一旦刺破后,即可促使胆汁外流,穿孔处不易闭合,从而加重和促进炎症漫延。

其次,肝脏肿大可使胆囊位置下移,胆囊本身病变肿大,都会造成体表投影位置变化,使涉及的穴位增多,如有报道针刺梁门穴导致胆囊体部贯穿性穿孔。

三、操作原因:

针刺过深,特别是对胆囊肿大的病人来说,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法不熟悉,反复的提插捣动,不仅可以刺伤胆囊,还能导致囊壁多处穿孔。选用毫针过粗过长,也会增加胆囊穿孔机会。

临床表现

针刺误伤胆囊,以胆囊穿孔多见。其损伤部位,常见于胆囊底部,亦有刺破胆囊体部;可以是贯通损伤,也可只伤一侧囊壁。胆汁外流引起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根据患者的体质,胆囊是否有病变、穿孔的大小,胆汁外流程度,临床上分胆囊周围炎、局限性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数种,程度上有轻重之别。

一、轻症:

可有右上腹痛,并有压痛,可伴恶心、呕吐等。有的在24~26小时内不出现症状,故要注意观察。

二、重症:

右上腹剧烈疼痛,压痛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全身可呈发热、脉速、呼吸浅快等中毒证状。特别是由于胆汁溢入腹腔,强烈刺激腹膜,渗出大量液体,降低循环血量,而易出现低血量休克。腹腔穿刺,多可抽出淡黄色胆液,有助于诊断:白细胞计数上升至1500/mm3以上,中性粒细胞增高。

预防方法

一、慎重选穴:

针前应了解有无胆囊及肝病史,检查右上腹部,如触及肿大的胆囊,最好不在此范围取穴。如为肝脏肿大,更应了解胆囊的具体位置。凡遇此类情况,对经验不足者来说,以远道取穴或左病右取为宜。

二、注意操作:

局部取穴,即使是在肝胆正常的情况下也应轻刺浅刺,不可刺破腹膜。期门、日月等穴,临床上不易得气。我们的体会是,针尖可稍偏向肋骨缘,斜刺至触及骨面,再提插捻转,往往会出现满意的针感,但切忌大幅度乱捣乱插。如为胆囊肿大者,取用局部穴位时,宜选30号毫针,留针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为10~15分钟),并嘱患者保持原来体位,不要随意变动。取针后,可令其在诊室休息半小时,以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根据针刺情况、临床证候、炎症范围及全身状态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一、轻症:

全身状况好,原无胆囊病变者,可采取保守疗法,卧术休息,并应用利气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药或消炎止痛的西药,必要时,禁食及胃肠减压,以及体液疗法,补充足够的水、糖、电解质及维生素等。

二、重症:

一般情况差,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或用非手术疗法不见好转者,均应不失时机转外科施行手术。轻者作缝合修补,严重者则须作胆囊切除。

病案举例

例一

赵××,男,62岁。1975年3月28日入院。患者有气管炎史。在入院前三天,经某医生用针灸治疗,其中一针刺在右上腹部,当即疼痛难忍,要求起针。医者仍予留针,取针后患者感腹痛不减,并向全腹部蔓延,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液及黄水,治疗无效,故来院就诊。

查体:体温38.2℃,脉搏102次/min,血压130/90mmHg,腹部平坦,全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尤以右上腹部明显,肠鸣音减弱,其他(-)。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3.6g%,红细胞490万/mm3,白细胞14,900/mm3,分类: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4%。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粗,膈下见游离气体,腹部无液平。

住院经过:入院后即予大量抗菌素、输液及输血300ml。腰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腹腔有大量黄绿色液体,胆囊胀大为9×5×5cm3。表面充血,有片状坏死区及脓痂包裹。在胆囊底部有一针刺点,并贯通胆囊侧壁,直达肝十二指肠韧带外缘。作胆囊切除术,术中经过顺利,术后40天痊愈出院(10)。

【按】

本例系由于医者针刺方向错误及刺之过深,贯穿胆囊,加之留针时间长达1小时,造成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和急性胆汁性腹膜炎,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值得一提的是,当患者主诉针刺入后疼痛难以忍受,医者竟置若罔闻。故提高医疗道德,亦为预防针灸事故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二

患者,男,35岁。因上腹疼痛二日入院。诉二日早餐后,突感胃区疼痛不甚剧,但持续不止,于发病当日下午二时许,在当地卫生所作针灸治疗。针刺穴位相当于梁门穴或三脘穴(即上脘、中脘和下脘),针具长约三寸,全部刺入。留针30分钟,腹痛未见减轻。并于当晚五时许,感右下腹部疼痛加重,继而转至全腹部。急诊入院。

入院后即施行开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腔内含有多量胆汁液,胆囊体部内侧有两处粟粒大小之穿孔点,两孔相距约0.5cm,呈斜形排列,穿孔处见胆汁外漏,胆囊呈7×5×5cm大小,囊壁未见坏死及明显炎症,胆道亦无异常发现。术后经过良好(11)。

【按】

本例患者主要是由于医者针刺过深(进针3寸,腹部穴一般不可超过2寸)及针刺方向错误(两处穿孔呈斜形列)所致。针孔虽小,因胆囊本身内压时增时减,当内压增高时,有可能使胆汁外漏而穿孔,引起腹膜炎。

上一節 肝脏损伤
脾脏损伤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