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针灸意外 » 内脏损伤 » 肝脏损伤
【內容】

原因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针刺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

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针刺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同时肝脏组织比较脆弱,病变时,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损伤。特别是肝硬化,很可能发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

上述穴位,针刺过深,手法过重,或误将病变肝脏当作“痞块”,反复提捣等。

临床表现

轻症:系指损伤较轻、较单一者。出血往往不多,血肿局限于肝脏被膜之下,多无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表现为肝脏胀痛,或有压痛,胀痛可向背部放散,触诊肝脏可有肿大。

重症:损伤较重或多处损伤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肝脏破裂,胆汁溢出及较大量的出血。血液和胆汁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出现剧烈的腹痛和右侧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刺激膈肌,则有呃逆和右肩牵涉痛。重者呼吸困难,口唇苍白,口渴恶心,烦燥不安,而进入休克状态。叩诊:右腹有浊音和移动性浊音。X线检查:显示肝阴影扩大、膈肌升高。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都提示进行性贫血。证情复杂时,可采用腹腔穿刺,甚至剖腹探查来加以确诊。

预防方法

一、确定投影区域:

在针刺肝区附近穴位时,宜先用触诊和叩诊的方法检查一下肝脏的大小和性质。对肝脏肿大或肝硬化的患者,要避免选择或注意浅刺其投影区穴位。

二、慎重操作:

在正常情况下,针刺深度绝不可超过腹膜壁层,应比针刺胃部穴位更为谨慎。当进针后或留针时,病人感到局部疼痛,则应将针外提,或干脆去针另换穴位治疗。肝区穴位针刺切忌大幅度捣针。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不要盲目乱刺“痞块”,以防造成严重后果。

处理方法

一、轻症:

采用保守疗法,病人应静卧休息,适当应用止血剂和止痛剂,配合保护肝脏的药物,控制饮食,必要时用抗生素。但应严密观察,如肝脏持续增大或出现进行性贫血,则应转院进一步检查。

二、重症:

须立即转外科,如并发休克,宜先进行抗休克治疗,出血猛烈者,可快速输血及止血。待休克好转后,再予以手术治疗,包括切除坏死的肝脏组织,清除腹腔内血块和胆汁,修补缝合伤口,充分止血和可靠的引流。肝脏损伤的预后与损伤程度和及时准确的治疗的密切有关,故一旦为针刺伤及,必须迅速判断症状的轻重,给予有效的救治。

病案例举

患者,女,40岁。因急性腹部胀痛已12小时,于1963年8月9日10时30分入院。患者于入院前夕,因食后胃痛至某生产大队卫生所针灸治疗。在上腹部针刺三处(鸠尾、上脘、中脘),进针与留针时,患者均感到剧烈疼痛(性如刀割)。起针后,曾服药片两片(药名不详),疼痛一时缓解而入睡。夜间因腹痛而醒,全腹呈弥漫性持续疼痛,呼吸困难,口渴,恶心。患者于1960年曾患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入院时,口唇苍白,烦燥不安,全腹稍隆起,剑突下有三个针孔,无溢血及血肿。全腹壁紧张,有广泛的压痛及反跳痛,腹肌反射消失。血压80/60mmHg,血白细胞16,000/mm3,杆状2%,分叶80%,淋巴18%。红细胞202万/mm3,血红蛋白5g%。出血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25万/mm3,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剖腹探查示:腹腔内积有鲜血,肝在右锁骨中线季肋下4~5cm,剑突下5~6cm,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腹内血液清拭以后,发现肝左叶(即剑突下)有0.5×0.5cm的出血灶三处,成一行,鲜血喷射。病灶周围组织细胞坏死。遂将肝左叶切除,充分止血缝合。术后经输血、补液、控制感染及保肝药物治疗。于9月30日痊愈出院。分别在三个月、半年及一年后,来门诊复查,情况良好(9)。

【按】

本例因针刺过深,腹部三针均伤及肝脏,造成出血不止,出现明显腹膜刺激征和休克证状。症情危急,经及时抢救,始得脱险。但已给病人造成莫大痛苦,应记取这一次教训。

上一節 胃部损伤
胆囊穿孔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