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针灸意外 » 内脏损伤 » 气管损伤
【內容】

原因

气管损伤的原因大致有下列二种:

一、穴位原因:

由于气管的极大部分为胸骨所遮掩,直接能造成针刺损伤的穴位不多。其中,最易发生事故的是天突穴。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凹陷正中(胸骨柄中点上一寸),其左右为胸锁乳突肌,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稍深处有颈静脉弓,再深为甲状腺下静脉,深部为气管。向下在胸骨柄后方有左无名静脉、主动脉弓、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表明天突穴不仅直接与气管有关,周围的血管也十分丰富,且不少是重要血管,稍不谨慎,即易造成事故。另外,扶突穴针刺不当也极易伤及气管或喉腔。二、操作原因:主要是指天突穴而言。对此,古人早有教训:“天突穴,其下针直横下,不得低(抵)手,即五脏之气伤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

(一)针刺方向错误及刺之过深。气管在胸骨上窝处肌层覆蓋较浅,直刺过深即可损伤;向左右深刺,易伤及肺组织,尤其是肺气肿病人,更易并发气胸;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深刺,往往误伤主动脉或无名动脉,造成大出血。目前,有些人主张,针天突时先平刺五分,针尖向喉管刺进约1~2分,针柄竖起针尖斜向下方刺入。实践证明,此法也不准确,常可导致喉颈挛。

(二)手法过重。大幅度地重提猛插,动作粗暴,往往导致多处损伤。

(三)留针过程中,患者剧烈咳嗽等动作,可致肌肉猛烈收缩,改变针尖的方向和深度而损及气管。

临床表现

因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其证候不一。

一、轻症:

多系单纯伤及气管所致。咳嗽、胸痛、气急,咳吐带血丝的痰液等。亦可因刺伤喉腔,出现声嘶、皮下气肿等症。

二、重症:

严重伤及气管和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涌吐血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全身痉挛,意识不清。如不及时抢救,甚至窒息死亡。

预防方法

关键是把握好选穴和操作。

选穴:天突穴穴位标志较明确,但须定准,否则将影响操作。其次,对不合作者(如婴儿、畏针者及精神病患者等)、或咳嗽,特别是阵发性剧咳者,应暂缓选天突等穴,可改选附近的璇玑、膻中诸穴,或背部腧穴及远道取穴等。操作:据多数医家经验,天突穴进针以下法较安全:先与水平15°交角平刺,破皮后缓缓送针,至针尖如觉抵触硬物,即为气管。略退0.1~0.2寸,改向下横刺,在胸骨柄后缘和气管前缘之间,慢慢进针。为把握进针方向,可用押手(左手)扶住针体,约刺入1~1.5寸,如得气感不明显,可作小幅度提插捻转,动作宜轻柔,直至有满意针感。如送针过程中,针尖触有坚韧感的组织,且患者感到疼痛;或者留针时,针尾出现有节奏的搏动,都表明已碰到血管,宜将针略略外退至上述现象消失。

留针期间,嘱患者少作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应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按上法刺入,如咳嗽不止,宜去针另择穴位。穴位注射时,可与水平成45°角刺入,缓缓送针至针尖抵及气管,略退0.1~0.2寸后,注入药物,为了避免注射针头误刺入气管,注射药液前,应先回抽一下,看是否有空气抽入,再予略注数滴,观察是否发生咳嗽等现象。因该穴肌层较薄,注入剂量不宜过大,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要加以稀释。

其他如扶突穴等,虽操作上与一般穴位相同,但也不宜深刺,所应注意的事项和天突穴相同。

处理方法

一、轻度损伤: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给予适量镇痉止咳药物,配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如出血较多者,辅以止血剂。

二、重度损伤:损伤较重或多处刺伤,特别是伴有周围血管、神经或肺组织损伤,出现呼吸困难及各种并发症时,宜急速转科处理。对其中呼吸严重困难及分泌物无法排除者,更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

病案举例

例一

丁×,男,56岁。因患咳喘病二年余,近有反复发作,在某县针灸培训班作针灸治疗。医者(系培训班学员)先在左右期门穴各刺一针,针深度在8cm以上,留针15分钟左右,患者感觉不适,要求停针,但医者未予理睬。继针天突穴,平刺进针,针深6cm以上,留针至10余分钟,患者连呼“不行!”,医者方出针。患者即刻呼吸困难,不到2分钟,呈现面色苍白,全身痉挛,角弓反张,口唇爪甲青紫,口出惨叫,肢冷汗出,大小便失禁,阴囊肿大,不省人事。旋即给予针刺内关穴,注射强心剂等进行抢救,结果无效死亡。

尸检:死者发育正常,体格较瘦弱,颜面、口唇紫绀,两眼睑结膜有针头大散在性出血点。瞳孔散大,直径0.6cm左右,等圆。牙龈组织有散在性针尖状出血点,喉头有大量血性痰液阻塞,颈部甲状软骨上有针孔一个,周围轻度充血,大小为3×2.8cm2。胸部左右乳头内侧3cm处,各有毫针孔一个,左侧针孔兼有小血痂。

结果表明:系因天突穴取穴不准(本例在第三环状软骨上取穴),进针方向欠当(仅系用平刺手法),深度过深(针深达6cm以上),致刺伤喉下气管、神经及血管,引起反射性痉挛,血痰涌塞喉头,造成呼吸困难,终于窒息死亡(1)。

【按】

本案例除了针刺天突不当损伤气管外,据推测,之所以造成如此迅速死亡,尚可能与胸部穴位进针过深(取穴亦有误)有关。期门穴一般只能斜刺或沿皮刺,深度不可超过2~2.5cm,而该医者竟直刺深达8cm,患者已感不适,要求停针,医者又置之不理。故可能造成针尖伤肺,导致气胸,加重症情。

例二

××,男,73岁。患者于三天前开始咳嗽、咽痛。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半天来出现憋气,伴声音嘶哑,呈进行性加重,不能平卧。

查体:体温37℃,血压160/80mmHg,脉搏92次/分,呼吸21次/分。呈痛苦面容,口唇略发绀,烦燥,出汗,呼吸急促,呈“三凹征”;颈前部弥漫性肿胀,皮肤色泽正常,无压痛,触之有捻发音,扶突穴区隐约可见针孔痕迹,咽充血;间接喉镜下:声带色泽正常,边缘光滑,双侧声带不动,大致固定于中间位,白细胞数:9000/mm3;X线胸透:未见明显异常。经追询病史,患者于上午曾接受扶突穴针刺治疗。印象:双侧声带麻痹(针刺所致)、呼吸困难Ⅲ度。

经对症治疗,3天后双侧声带运动恢复正常(2)。

【按】

本例为针刺扶突穴后出现皮下气肿,甚至发生声嘶及呼吸障碍,考虑是针刺不当,刺伤喉腔或气管,致气体逸出,当逸出量较多时,可压迫喉返神经,致声带发生一过性运动障碍,造成呼吸困难,同时,逸出气体积贮皮下,造成颈前弥漫性肿胀,亦可加重气急症状。临床针刺时,应引以为鉴。

上一節 处理要点
心脏损伤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