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针灸意外 » 神经系统损伤 » 脊神经损伤
【內容】

原因

针刺引起的脊髓神经损伤,大多数由于穴位注射不当造成,少数则是毫针所致。主要原因为下列几种。

一、穴位原因:

凡是阿是穴位深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经过,均有可能发生损伤,已出现过此类故事的穴位有: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内关、神门、列缺等。

二、药物原因:

在穴位注射过程中,已引起过损伤的药物为:安乃近、异丙嗪、合霉素、酒精、复方奎宁、氯丙嗪、醋酸可的松、青霉素、酒精普鲁卡因、酒精葡萄糖及10%阿米妥钠等。

造成损伤的原因,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

(一)药物本身的刺激性大,如复方奎宁等,本身对皮肤、肌肉的局部刺激性很大,对神经的刺激性就更大。另如酒精(乙醇)能使蛋白质凝固,可直接导致神经组织损伤。

(二)酸碱度过高,如安乃近之pH值为5.4~5.9,氯丙嗪(冬眠灵)的pH值为4.3~4.5,与人体血液pH值(7.35)比较,差距较大。酸碱度过高,也可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

(三)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对人体来说,凡是用高于或低于0.3克分子量的药物浓度注射时,均有刺激性。这与人体组织液的等渗点不同有关。如维生素B1,等渗浓度约1ml含100mg,如用1ml含量为50mg的,则低于等渗点,刺激性增大。

三、操作原因:

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分布的穴位上,毫针运针手法过重,刺激时间过长,或者穴位注射为了获取较好的得气感,反复提插探寻,注射针头较粗,在小儿患者中,更易发生。

临床表现

针刺误中外周神经,当即出现了一种向未梢放散之麻电感,一旦造成损伤,在该神经分布区可出现感觉障碍,包括麻木、发热、疼痛、触觉及温痛觉减退等。同时,有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其具体表现为:桡神经损伤(如曲池穴穴注不当)可出现垂腕;正中神经损伤(如内关穴穴注不当)可影响拇指外展、屈曲和对掌;尺神经损伤(如神门穴针刺不当)可出现小鱼际明显萎缩,小指和无名指运动障碍;坐骨神经损伤,可造成行走时膝关节强直过伸;胫神经损伤(如足三里穴等针刺不当)出现足与足趾不能屈曲,足内收受限,跟腱反射与跖反射消失,行走时以足跟着地,不能以足尖站立。如伤及腓总神经,主要症状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扬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时足不能举起,呈跨阈步态。

预防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穴位注射药物:

为了减轻药物理化性刺激,在穴区深部和周围有神经干或分支处作注射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前面提到的那些药物。选用浓度适中及刺激性较小的、酸碱度接近中性范围的药物。如必须选择上述药物时,可适当减少剂量,或使药液浓度与组织液渗透压相接近。一般而言,药液浓度过高时,用注射用水稀释;浓度过低时适当用生理盐水增加浓度(但要注意配伍禁忌)。此外尚应注意药物的溶剂,如为醇溶液,就不宜作穴位注射用。

二、注意操作和针感情况:

选用毫针或注射针头要细,毫针以28号以上为宜;注射针头,浅表用4号,深部用5号齿科针头。

病人如出现穴区疼痛,发热及上通下达之触电感时,切忌乱捣乱插,而应将针上提,待此类现象消失后,再行手法或注入药物。值得指出的是,必须分清刺中神经干或分支与激发出循经感传现象之间的区别;循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酸、胀、麻、热的感觉,按一定路线(多循古典经线),缓慢地行进(速度在20cm/min左右),和沿神经线路迅速传导的、以刺痛麻热为特征的神经传导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可混淆。

处理方法

应在损伤后24小时内即采取措施。穴位注射引起者,可采用湿热敷或直流电离子透入法,以促进药物吸收。根据症状,可采取按摩、理疗、针灸、中草药治疗。同时,应配合维生素类药物,辅酶A及三磷酸腺苷等。宜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

病案举例

例一

邱××,男,1.5岁。入院前四天,因腹泻发热,由某卫生所以合霉素250mg(12.5%溶液),等分在两侧足三里穴注射。注射2天后腹泻减少,每日2~3次。但发现两下肢运动不灵活。走路呈跛行,易跌倒,并有足下垂现象,拟诊为灰髓炎而转来本院。

查该患儿为正常产,智力及体力发育均良好,近年无灰髓炎或其他传染病接触史。

体格检查:两足三里穴处各有注射针孔两个。两足关节运动欠灵活,并有垂足及大趾不能屈伸现象。以左侧为重。局部皮肤无感觉过敏或减退。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13万/mm3,血红蛋白11.8g%,白细胞计数16,000/mm3,中性白细胞36%,淋巴细胞63%,嗜酸细胞1%,感应电检查:两侧股四头肌及腓骨长、短肌正常,胫前肌有轻度变性反应。

根据病史和检查,逐拟诊为合雷素穴位注射引起的双侧腓深神经损伤瘫痪。

治疗:用维生素B110mg,维生素C50mg,一日三次口服。维生素B1250μg,隔日一次肌肉注射。并结合直流电和感应电治疗,经三周后,两足下垂消失。一个月后,右大趾背屈运动恢复。一个半月后,左侧亦逐渐恢复。感应电检查:两侧胫前肌肌点兴奋性提高(21)。

【按】

本例患儿系穴位注射不当引起的腓深神经损伤。损伤原因,可能与应用合霉素有关。应引以为鉴的是,在患儿出现神经损伤之后,被误诊为小儿麻痹症(小儿灰质脊髓炎),这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所以在诊断此类证候时,一定要细致严肃认真。

例二

患者,男,32岁。因患神经衰弱于1961年7月23日入院。入院后以10%阿米妥钠注射液作穴位治疗。取穴为双侧天枢、神门,每晚睡前1次,每次各注入0.1毫升。当进行到第七次时,患者即诉右侧神门部位疼痛,但未引起医者注意,仍继续将药推完。再次注射后,患者自诉疼痛加剧,并扩散到前臂尺侧三分之一处和整个手掌,尤以小鱼际为明显。同时,小指和无名指有干燥及皮肤脱落现象。一月后,小鱼际肌肉呈明显萎缩,小指和无名指有运动障碍。之后,经感应电治疗、碘离子导入、红外线照射、50%硫酸镁湿热敷及肌肉注射维生素B1等,疼痛虽然消失,余症仍未见好转。1964年6月,访问患者时,小鱼肌仍萎缩,小指及无名指的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未见恢复(22)。

【按】

本例系穴位注射不当所致的尺神经损伤,损伤发生于第七次穴位注射,表明该次在针刺的深度和方向有误。从本例应吸取的教训是,每次穴位注射时,都应谨慎小心,掌握好方向和深度,进针勿左右偏斜,以防离经失穴;其次,应重视患者主诉,如有明显痛感、麻电感时,不宜继续推药,应及时拔出针头,或略略上提,待上述感觉完全消失后,再行注药。

上一節 脊髓损伤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