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原因

一、病理原因:

一般發生於腦動脈硬化,且血壓較高而不穩定者,有中風病史的患者屬多見。

二、心理原因:

畏懼針刺,害怕疼痛;情緒緊張,易于激動,特別是初次接受針刺者。

三、操作原因:

刺激過強,或因手法不熟練,針刺疼痛等。另外,在取穴上,常因選用某些針感較強烈的穴位。而較多地針刺頭頸部穴位,如風池、頷厭、懸顱等,亦可能誘發。

臨床表現

多出現在針刺過程中,或針後不久。表現為較典型的腦出血證候:頭痛頭暈不適,出冷汗,頻繁嘔吐,重者嘔吐物呈栗殼色,隨即意識喪失而轉入昏迷,面色潮紅或蒼白,呼吸深沉而帶有鼾音,脈搏緩慢有力,大小便失禁,偶見抽搐,血壓升高等,同時出現口鼻歪斜,肢體偏癱。不及時搶救,能迅速導致死亡。

預防方法

一、謹慎選擇病人:

對血壓過高而又不穩定的有動脈硬化的病人,特別是有中風史者,建議暫勿針刺,待血壓平穩後,再施針灸療法。

二、注意操作:

選擇穴位宜少而精,手法不可過重,避免進針疼痛。對初次接受針灸或情緒易于波動,有恐懼心理者,針前盡量多作解釋,少針,或縮短留針時間。在針刺過程中,注意嚴密觀察。

處理方法

在針刺過程中,如出現頭痛、頭暈或瞬時意識模糊等前驅症狀時,須立即去針。根據病情,採取中西醫結合的搶救措施,包括及時應用適當的降壓藥物控制血壓,限止液體和鹽的攝入量,選用脫水劑和激素,以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用冰帽作局部降溫,并適當應用止血藥、凝血藥及抗生素。

病案舉例

患者,男,59歲。有高血壓病及左側偏癱史。此次突發腦卒中,經住院21天,病情穩定後出院。

出院前,行針灸療法,第一、二次針後感覺良好。第三次,在針刺太陽、百會、風池等穴過程中,患者感到頭暈、出冷汗。針後,隨即出現嘔吐,半小時左右進入昏迷,尿失禁,3小時後,急診收入我科。

體格檢查:體溫39℃,血壓190/120mmHg,脈搏92次/min。已陷入深昏迷,陳-施氏呼吸,明顯心律不齊,左瞳孔直徑3mm,右瞳孔直徑1.5mm,雙側巴氏征(+)。急診腰穿為均勻血性腦脊液。

立即施行腦內血腫簡易穿刺引流朮。放出鮮紅血液25ml,并置硅膠管一根,繼續引流,5小時後又引出血性液10ml。術後第二天又引流出少量血性液,經氣管切開、下鼻飼、補液支持、脫水、細胞活化劑、控制感染等結合治療,病情仍不斷惡化。術後第三天,仍有陳舊性液不斷流出,雙眼球浮動。術後第四天,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16)。

【按】

關於本例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的原因,客觀地說,并非針刺直接所致。患者動脈硬化,血壓過高是內因。但是,當針刺頭部穴位時,針感過強或手法不熟練而造成疼痛,患者懼針而精神緊張,則可引起血壓進一步升高,顱內流體力學的變化和波動而發生意外。這裡就牽涉到一個問題,即對中風病人到底在發病後多少天及什么症情下針灸為宜。從已有的大量臨床報道看,是針灸愈早,效果愈好,甚至有人主張在腦出血作昏迷期即可行針刺,并獲良效。我們認為,只要病人的血壓不高或過于波動,應爭取時機早期針灸。但必須注意,對懼針畏痛的患者,應加以開導,針感不宜太強,取穴以四肢為主,亦不可太多。且應隨時瞭解血壓變化的情況。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