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內容】

原因

一、針具原因

(一)針體質量粗劣:系指廠商用劣質材料或粗製濫造的針具。另外,日本生產一種塗有水銀的針具(目的使針體光滑,易于進針),因水銀腐蝕,亦常發生折針。

(二)針具使用過久或次數過頻,有屈折、斑痕等;用酒精長期浸泡或高壓消毒次數過多,造成針身變軟、損傷,放置過久,亦可因氧化生鏽,發硬變脆。

(三)針具的壽命與針體粗細有關:粗針壽命較長。細針則需不斷更新。

二、醫者原因

(一)操作不熟練,動作粗暴。刺入後有抵抗感,仍強行刺入;拔針時發生滯針,仍強行拔出。不必要的深刺,致使肌肉劇烈收縮而可能折針。(二)在針刺過程中,為了尋求滿意的得氣感,手法過笪,捻轉角度過大,頻率過快等。特別是一些不易得氣的患者,如截癱病人,可因強手法而斷針。

三、患者原因

(一)初次接受針刺,緊張恐懼;常因針刺時不能忍受強烈的酸脹感,或因疼痛,均可導致反射性肌痙攣,肌肉劇烈收縮,而發生折針。

(二)在留針過程中,患者的一些不可抑制的動作,如劇咳、打噴嚏等,或體位突然大幅度變動等,均可引起折針。

四、部位原因

(一)就針具而言,折針常發生於針體與針柄連接處,有認為離針尖3~5mm處,亦易折斷。通電時,毫針腐蝕的部位,以針體與皮膚接觸處多見,也可在針體數處出現蝕點。

(二)就機體而言,凡在腹、胸、腰、背、四肢等和關節等部位都可發生折針。國內外記載過的曾發生折針的穴位,多在活動程度較大的部位,但巨闕、心俞、肝俞、膏肓等穴也曾有折針的報道。頭面部穴位折針的情況,較罕見。

五、電針原因

系指在電針療法中,針體因電解電蝕折斷,主要和與其連接之直流電針儀有關。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的電針儀為脈衝電針,它的直流成分很少,在電刺激過程中,較少見電解電蝕折針。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現行的脈衝電針儀所輸出的電流是一種經脈衝變壓器隔去直流成分而僅使交流成分通過的脈衝電流,當電針儀使用時間過長,或自製的電針儀的輸出變壓器未經嚴格檢查,可以造成脈衝輸出的波形中混有直流成分。而一有直流成分,都將使連接電極的兩根毫針中的一根,由於電解而溶蝕、變細、生鏽、發脆以至體內的折針。電針折針除與直流電成份有關外,尚受下列因素影響:

(一)頻率和波形:低頻通電易折針,以高頻刺激較好。波形則應選擇無腐蝕性,如交流電的矩形波形。

(二)電流強度及通電時間:電流強度愈大,通電時間愈長,愈易發生折針。一實驗證明,以3~8mA電流通電30~60分鐘,位於陽極的針具頭端易折斷;15mA通電1小時或30mA通電30分鐘,出現針具根部折斷。所以建議電針輸出電壓應在10V以下,通電時間最好不超過30分鐘。

(三)針具所連電極:陽極處易折針,有在人體採取三種通電方法進行實驗觀察,結果發現,無論用陽極通電法、陰極通電法和雙極通電法,均為陽極電蝕明顯,陰極電蝕較少。

六、其他原因

近三十年來,隨著各種穴位刺激法的不斷涌現,使得折針情況趨于複雜化。穴位注射,操作不當,注射針頭斷入穴內。頭針療法因針體進入頭皮內較長,加之捻轉頻率過快,亦可發生斷針。特別是穴位埋線結紮法,極易造成縫合針體內折斷。

折針後果

包括折針後的臨床表現和針體在體內的活動

一、臨床表現

(一)非重要臟器或關節部位。一般多不產生嚴重後果。其共同特徵是:折針之後,斷針局部可有壓痛,并逐漸減輕。有時折針處有重壓感,活動時偶可出現疼痛,但往往無運動障礙。

(二)關節內折針。不論在大小關節內折針,都會呈現嚴重的運動障礙和疼痛,如肋間關節折針,多可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脊柱關節折針,長時間活動後有劇烈的疼痛及運動障礙。(三)臟器內折針,情況往往比較嚴重。因臟器的不同,和折針部位的不同,可引起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礙和疼痛,肺部折針,咳嗽頻數,呼吸困難,並有肋間神經痛發作樣疼痛。心臟折針,劇烈的心絞痛樣疼痛,呼吸困難,并可迅速進入休克狀態;膀胱內斷針,可引起小便短數,排出困難,或有血尿。

另外,如斷針涉及周圍神經,局部疼痛,其未梢處麻木,感覺減退,如針斷入血管,則可能隨血液流動,自動脈血管進入較小血管,出現疼痛或有栓塞的危險。還觀察到足三里折針,除引起步行困難外,亦可影響泌尿系統功能,而尿意頻頻,排尿量顯著增加等。

二、針體在體內活動情況

質地較硬,針體較粗的斷端易于運動,而柔軟彎曲之針不易移動。機體活動量大的部位,斷針易于變動,而活動較少的組織內,則相對靜止,斷針的結局大致有四種。

(一)斷針移動後,引起有關臟器組織疼痛或功能障礙,最後只能以手術取出:或于斷針後即用手術,或其他非手術方法取出。

(二)自動向體外排出。皮膚和結締組織的斷針,不少能自行從體表,或從腸道和糞便一起排出。

(三)在體內各種理化因子作用下,逐步發生溶解,這一般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四)斷針位於機體內相對靜止的部位,或因刺激周圍組織發生感染,被結締纖維組織所包裹,長期留于體內。

預防方法

一、加強針前準備

(一)檢查和選擇針具。經常更新毫針,不使用彎曲、生鏽或有其他損傷的針具,往往細小的損傷肉眼不易發現,更要仔細檢查。應用電針時,對電針儀應作選擇,不要用直流電針儀,也盡量不用自行製作或使用太久的脈衝電針儀。對電流強度、頻率和波型,都應注意調節。

(二)針刺之前,充分揉按穴區,以解除局部痙攣,對初診病人或精神緊張者,應先予以心理上的安慰。小兒患者,須令家長配合固定體位。

二、注意術中操作

(一)進針要求,宜用雙手進針法。以左手(押手)拇指及食指指腹固定針體,急速將針刺入,然後慢慢鬆開押手,徐徐送針。病人咳嗽或變動體位時,應停止進針或將針向上拔,在刺入或拔針過程中,遇到阻力時,不要強行進針或拔出,可改變方向刺入或稍待片刻拔針,針刺到所需的深度後,針體應露出皮膚05cm以上,不可全部刺入。

(二)運針要求。對得氣感差的病人,應採用停針待氣的方法,不要為求得氣而一味加強手法。

處理方法

一、滯針:

準確處理滯針,可避免或減少折針事故。在滯針時,如因體位改變所致,可令其回復原來體位,再試行拔出。如因肌肉緊張引起,宜停留片刻,或在周圍穴位按壓,使其鬆弛後出針。如針體有多處彎曲的情況,試行壓迫針身,使針尖從另一處皮膚穿出,剪去針尾,用鑷子將其拔出。

二、折針:

發生折針後,醫者應冷靜沉著,令病人不必驚慌,應盡可能保持原來的體位不動,再行處理。

(一)淺部折針。《針灸大成》曾提到「凡斷針者,再將原針穴邊復下一針,補之即出」。目前,一般採取穴位周圍按壓,使斷端露出,用鑷子夾去。

(二)深部斷針。原則上應手術取出。手術時針灸醫師須協助外科醫師確定折針部位,經X線攝片(拍正、側位片),并進行具體計算後,用手術刀尋獲。如折針時間不長,位於四肢,亦可直接在X線透視下,手術取出。

病案舉例

例一

患者,女,30歲。訴月經不調,白帶多已八年,1966~1968年曾接受過針灸治療,以後自行針刺一年餘。1970年4月11日,自行針刺右上腹部,不慎將針折斷,未能取出。次日感覺下腹痛,曾去某醫院急診,經腹部X線攝片檢查,顯示在骨盆右側內有一約長5~6cm不透光之金屬異物一根。

查體:臍右側有縱行排列刺痕4個,局部均無出血點。每一針刺痕發青,範圍約1cm,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腸鳴音存在,無移動性濁音。入院後曾作二次X線腹部攝片,均發現異物在左側骨盆處。第三次腹部平片顯示異物部位有變化,決定在腰麻下探取異物。

術中,未找到異物,腹腔臟器無異常左側下腹部之腸管全部暴露于手術野,在手術室攝X線腹部平片,仍發現異物在左側骨盆處,最後用手指從肛門取出約6cm長之毫針半截,術後反應良好。

【按】

本例患者是自行針刺發生腹部折針的,考其原因,除針體可能有原有損傷外,與操作者不熟練亦有很大關係,從其針痕四周有1厘米左右的瘀血斑即可證實此點。腹部斷針可因腸胃蠕動而游移,本例移入肛門而取出只是一種情況。有時亦可移至其他臟器造成不良後果,值得警惕。

例二

張××,女,50歲。系精神分裂症患者。

1986年4月17日,患者在武漢市一家私人診所行針刺治療,取內關、中脘、鳩尾諸穴。當醫生在中脘捻針過程中,毫針從針柄處折斷,殘端不見於體表。當時醫生和患者均十分驚慌,慌亂中,醫生竟用酒精棉球消毒的水果刀在折針處作一小切口,希望能把殘端找到取出。但由於忙亂中出錯,切口偏上(約在實際斷針處上方3厘米的上脘穴),未能發現目標而送本院處治。

處理經過:先試圖在X光透視下取針,因腹部組織較厚,針體太細,未見到殘端影,繼而拍全腹部以腰椎為中心的正、側位片,可見第一椎平面有一針形金屬異物,與患者身體呈70°~80°角,根部位於前腹壁,走行向後,長約3厘米左右。於是在局麻下,以中脘穴為中心作一約2.5厘米的縱形切口,在肌層腹白線處探到并取出了斷針。為1.5寸長針具,表面光滑,未見腐蝕、鏽損。

【按】

本例所介紹的斷針在臨床上頗為常見,針柄處斷針多在淺表,只要醫生沉著,患者不能動體位,通過局部挾持之法,應該說是較容易取出的。可惜本案中的醫生與患者均驚慌失措,醫者竟以水果刀代替手術刀,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實不應該!

上一節 軟組織損傷
暈針反應 下一節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