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原因

一、针具原因

(一)针体质量粗劣:系指厂商用劣质材料或粗制滥造的针具。另外,日本生产一种涂有水银的针具(目的使针体光滑,易于进针),因水银腐蚀,亦常发生折针。

(二)针具使用过久或次数过频,有屈折、斑痕等;用酒精长期浸泡或高压消毒次数过多,造成针身变软、损伤,放置过久,亦可因氧化生锈,发硬变脆。

(三)针具的寿命与针体粗细有关:粗针寿命较长。细针则需不断更新。

二、医者原因

(一)操作不熟练,动作粗暴。刺入后有抵抗感,仍强行刺入;拔针时发生滞针,仍强行拔出。不必要的深刺,致使肌肉剧烈收缩而可能折针。(二)在针刺过程中,为了寻求满意的得气感,手法过笪,捻转角度过大,频率过快等。特别是一些不易得气的患者,如截瘫病人,可因强手法而断针。

三、患者原因

(一)初次接受针刺,紧张恐惧;常因针刺时不能忍受强烈的酸胀感,或因疼痛,均可导致反射性肌痉挛,肌肉剧烈收缩,而发生折针。

(二)在留针过程中,患者的一些不可抑制的动作,如剧咳、打喷嚏等,或体位突然大幅度变动等,均可引起折针。

四、部位原因

(一)就针具而言,折针常发生于针体与针柄连接处,有认为离针尖3~5mm处,亦易折断。通电时,毫针腐蚀的部位,以针体与皮肤接触处多见,也可在针体数处出现蚀点。

(二)就机体而言,凡在腹、胸、腰、背、四肢等和关节等部位都可发生折针。国内外记载过的曾发生折针的穴位,多在活动程度较大的部位,但巨阙、心俞、肝俞、膏肓等穴也曾有折针的报道。头面部穴位折针的情况,较罕见。

五、电针原因

系指在电针疗法中,针体因电解电蚀折断,主要和与其连接之直流电针仪有关。目前,中国大陆使用的电针仪为脉冲电针,它的直流成分很少,在电刺激过程中,较少见电解电蚀折针。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脉冲电针仪所输出的电流是一种经脉冲变压器隔去直流成分而仅使交流成分通过的脉冲电流,当电针仪使用时间过长,或自制的电针仪的输出变压器未经严格检查,可以造成脉冲输出的波形中混有直流成分。而一有直流成分,都将使连接电极的两根毫针中的一根,由于电解而溶蚀、变细、生锈、发脆以至体内的折针。电针折针除与直流电成份有关外,尚受下列因素影响:

(一)频率和波形:低频通电易折针,以高频刺激较好。波形则应选择无腐蚀性,如交流电的矩形波形。

(二)电流强度及通电时间:电流强度愈大,通电时间愈长,愈易发生折针。一实验证明,以3~8mA电流通电30~60分钟,位于阳极的针具头端易折断;15mA通电1小时或30mA通电30分钟,出现针具根部折断。所以建议电针输出电压应在10V以下,通电时间最好不超过30分钟。

(三)针具所连电极:阳极处易折针,有在人体采取三种通电方法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发现,无论用阳极通电法、阴极通电法和双极通电法,均为阳极电蚀明显,阴极电蚀较少。

六、其他原因

近三十年来,随着各种穴位刺激法的不断涌现,使得折针情况趋于复杂化。穴位注射,操作不当,注射针头断入穴内。头针疗法因针体进入头皮内较长,加之捻转频率过快,亦可发生断针。特别是穴位埋线结扎法,极易造成缝合针体内折断。

折针后果

包括折针后的临床表现和针体在体内的活动

一、临床表现

(一)非重要脏器或关节部位。一般多不产生严重后果。其共同特征是:折针之后,断针局部可有压痛,并逐渐减轻。有时折针处有重压感,活动时偶可出现疼痛,但往往无运动障碍。

(二)关节内折针。不论在大小关节内折针,都会呈现严重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如肋间关节折针,多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脊柱关节折针,长时间活动后有剧烈的疼痛及运动障碍。(三)脏器内折针,情况往往比较严重。因脏器的不同,和折针部位的不同,可引起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和疼痛,肺部折针,咳嗽频数,呼吸困难,并有肋间神经痛发作样疼痛。心脏折针,剧烈的心绞痛样疼痛,呼吸困难,并可迅速进入休克状态;膀胱内断针,可引起小便短数,排出困难,或有血尿。

另外,如断针涉及周围神经,局部疼痛,其未梢处麻木,感觉减退,如针断入血管,则可能随血液流动,自动脉血管进入较小血管,出现疼痛或有栓塞的危险。还观察到足三里折针,除引起步行困难外,亦可影响泌尿系统功能,而尿意频频,排尿量显著增加等。

二、针体在体内活动情况

质地较硬,针体较粗的断端易于运动,而柔软弯曲之针不易移动。机体活动量大的部位,断针易于变动,而活动较少的组织内,则相对静止,断针的结局大致有四种。

(一)断针移动后,引起有关脏器组织疼痛或功能障碍,最后只能以手术取出:或于断针后即用手术,或其他非手术方法取出。

(二)自动向体外排出。皮肤和结缔组织的断针,不少能自行从体表,或从肠道和粪便一起排出。

(三)在体内各种理化因子作用下,逐步发生溶解,这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四)断针位于机体内相对静止的部位,或因刺激周围组织发生感染,被结缔纤维组织所包裹,长期留于体内。

预防方法

一、加强针前准备

(一)检查和选择针具。经常更新毫针,不使用弯曲、生锈或有其他损伤的针具,往往细小的损伤肉眼不易发现,更要仔细检查。应用电针时,对电针仪应作选择,不要用直流电针仪,也尽量不用自行制作或使用太久的脉冲电针仪。对电流强度、频率和波型,都应注意调节。

(二)针刺之前,充分揉按穴区,以解除局部痉挛,对初诊病人或精神紧张者,应先予以心理上的安慰。小儿患者,须令家长配合固定体位。

二、注意术中操作

(一)进针要求,宜用双手进针法。以左手(押手)拇指及食指指腹固定针体,急速将针刺入,然后慢慢松开押手,徐徐送针。病人咳嗽或变动体位时,应停止进针或将针向上拔,在刺入或拔针过程中,遇到阻力时,不要强行进针或拔出,可改变方向刺入或稍待片刻拔针,针刺到所需的深度后,针体应露出皮肤05cm以上,不可全部刺入。

(二)运针要求。对得气感差的病人,应采用停针待气的方法,不要为求得气而一味加强手法。

处理方法

一、滞针:

准确处理滞针,可避免或减少折针事故。在滞针时,如因体位改变所致,可令其回复原来体位,再试行拔出。如因肌肉紧张引起,宜停留片刻,或在周围穴位按压,使其松弛后出针。如针体有多处弯曲的情况,试行压迫针身,使针尖从另一处皮肤穿出,剪去针尾,用镊子将其拔出。

二、折针:

发生折针后,医者应冷静沉着,令病人不必惊慌,应尽可能保持原来的体位不动,再行处理。

(一)浅部折针。《针灸大成》曾提到“凡断针者,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目前,一般采取穴位周围按压,使断端露出,用镊子夹去。

(二)深部断针。原则上应手术取出。手术时针灸医师须协助外科医师确定折针部位,经X线摄片(拍正、侧位片),并进行具体计算后,用手术刀寻获。如折针时间不长,位于四肢,亦可直接在X线透视下,手术取出。

病案举例

例一

患者,女,30岁。诉月经不调,白带多已八年,1966~1968年曾接受过针灸治疗,以后自行针刺一年余。1970年4月11日,自行针刺右上腹部,不慎将针折断,未能取出。次日感觉下腹痛,曾去某医院急诊,经腹部X线摄片检查,显示在骨盆右侧内有一约长5~6cm不透光之金属异物一根。

查体:脐右侧有纵行排列刺痕4个,局部均无出血点。每一针刺痕发青,范围约1cm,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存在,无移动性浊音。入院后曾作二次X线腹部摄片,均发现异物在左侧骨盆处。第三次腹部平片显示异物部位有变化,决定在腰麻下探取异物。

术中,未找到异物,腹腔脏器无异常左侧下腹部之肠管全部暴露于手术野,在手术室摄X线腹部平片,仍发现异物在左侧骨盆处,最后用手指从肛门取出约6cm长之毫针半截,术后反应良好。

【按】

本例患者是自行针刺发生腹部折针的,考其原因,除针体可能有原有损伤外,与操作者不熟练亦有很大关系,从其针痕四周有1厘米左右的瘀血斑即可证实此点。腹部断针可因肠胃蠕动而游移,本例移入肛门而取出只是一种情况。有时亦可移至其他脏器造成不良后果,值得警惕。

例二

张××,女,50岁。系精神分裂症患者。

1986年4月17日,患者在武汉市一家私人诊所行针刺治疗,取内关、中脘、鸠尾诸穴。当医生在中脘捻针过程中,毫针从针柄处折断,残端不见于体表。当时医生和患者均十分惊慌,慌乱中,医生竟用酒精棉球消毒的水果刀在折针处作一小切口,希望能把残端找到取出。但由于忙乱中出错,切口偏上(约在实际断针处上方3厘米的上脘穴),未能发现目标而送本院处治。

处理经过:先试图在X光透视下取针,因腹部组织较厚,针体太细,未见到残端影,继而拍全腹部以腰椎为中心的正、侧位片,可见第一椎平面有一针形金属异物,与患者身体呈70°~80°角,根部位于前腹壁,走行向后,长约3厘米左右。于是在局麻下,以中脘穴为中心作一约2.5厘米的纵形切口,在肌层腹白线处探到并取出了断针。为1.5寸长针具,表面光滑,未见腐蚀、锈损。

【按】

本例所介绍的断针在临床上颇为常见,针柄处断针多在浅表,只要医生沉着,患者不能动体位,通过局部挟持之法,应该说是较容易取出的。可惜本案中的医生与患者均惊慌失措,医者竟以水果刀代替手术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实不应该!

上一節 软组织损伤
晕针反应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