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原因

一、消毒原因针刺消毒不严,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针具、穴区皮肤和术者手指,任一环节的忽略,都可导致感染。特别是一些偏僻边远地区的少数针灸医生,习用隔衣进针和口温(即先将针具在口内含至温热后刺)法,极易导致感染。而三棱针、皮肤针等,也常会忽略严格消毒。针刺消毒这一问题,海外同样存在,如针具不消毒或用一些效果不肯定的民间消毒药液消毒等,正如瑞士学者指出,污染的针刺与污染的输血、注射一样,都可以成为感染乙型肝炎的原因之一。

二、操作原因在针刺过程中,将皮下各层组织内的原有病灶中的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带入较深层的其他组织内。如有在腰部正中病灶部位行针刺治疗,结果导致严重的硬脊膜外脓肿,即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穴位结扎时,如肠线残端露出表皮之外,该处也极易引起局限性化脓感染。

三、其他原因穴位注射时,除因不注意严格的无菌消毒外,对所注射药物的情况不了解,也是造成感染的原因之一。如有穴位注射过期卡介苗,结果引起多发性寒性脓肿,并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穴位结扎(或穴位注线),也易因消毒不严,术后护理不当,引起感染。曾于1973年遇到一例六岁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给其行穴位结扎术后,当天晚上患儿于睡眠时自行将敷贴在穴位切口之上的消毒纱布全部撕脱,因患儿所在地点离医院较远,家长自行用旧棉絮予以包扎。结果造成严重感染,并发败血症。经住院救治后脱险。

临床表现

因感染的程度、性质等的不同,而表现为较大差异。

一、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开始为针孔发生硬结,颜色潮红,并有疼痛。如治疗不及时,可继续扩大,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局部出现波动,硬结逐渐变软,中央有黄色的脓头。如感染发生在深部。波动感不明显,但脓肿表面有水肿和显著的局部压痛,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如炎症未能控制,发生骨髓炎或骨膜炎,在X线片上可见到软组织肿胀,骨膜增厚,骨质破坏等。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局限性化脓性感染未能控制,或病人体质虚弱、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大量毒力强的病原菌在血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起病急骤,高热(可达40°~41℃),头痛、头晕、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或困难。病情发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化验:白细胞计数增加(可达2万~3万),中性细胞在80%以上,幼稚白细胞增多。

三、气性坏疽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等肌肉丰厚处,在针刺或穴位注射处发生剧痛,随之出现皮肤、肌肉大片坏死。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出现水肿、皮肤苍白和发亮,重者整个肢体水肿、变色、厥冷和坏死。患者极度虚弱,面色苍白,出冷汗,高热,脉速。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迅速降至100万~200万。X线片检查,肌群内有积气影。

四、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痛)、乏力等,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以及肝脏肿大,有压痛等。但有的病人,在针刺感染后可无明显的症状。上述病人均有肝功能改变。

五、破伤风感染病员多无预防接种史,就诊时表现为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呈苦笑面容,说话困难,重者甚可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如不积极治疗,可因窒息、全身衰竭或并发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故预后极为严重。

预防方法

一、严格消毒针具消毒是重要一关,特别在针刺治疗乙型肝炎等一些传染性强的病症患者之后,针具应作特别消毒,在有感染病灶的部位,避免针刺。去针后,如针孔较大或有出血现象,应该用消毒棉球揉压,使其止血及闭合。针刺部位,在二小时内不要用生水洗涤。

二、穴位注射和穴位结扎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将所用治疗药液,预先进行了解,不要使用失效或变质的药物。穴位结扎时,不要让肠线线头露出表皮,要求病人(或其家属)做好术后护理。

处理方法

一、局部化脓性感染的处理宜嘱病人患部休息少动,以减少疼痛及炎症扩散,抬高肢体,促进回流,减轻肿胀。不要挤压患部。可外敷鱼石脂软膏或咬头膏等,适当应用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的中西药物,配合理疗热敷等以促进吸收,一旦脓肿成熟,应立即切开引流排脓,并可辅以去腐生肌之中药。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的处理选择抗菌谱广的抗菌药物,或两种抗菌素联用,剂量宜大,疗程应长。并可加用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的中药。患者须卧床休息,充分补充热量、水分和蛋白质,纠正电解质代谢失调和酸中毒,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高热用物理或药物降温。病情严重者,考虑用冬眠疗法或激素。

三、气性坏疽的处理本症病急势猛,诊断一经确定,应作紧急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要配合抗生素疗法和全身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及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有条件时,可用高压氧仓疗法,一般能保留患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四、破伤风感染的处理一旦发现,即转外科救治,包括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及大剂量抗菌素,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等。

病案举例

例一(局限性感染)

王××,女,24岁。二年前顺产一男孩后,腰骶部经常反复酸痛,一月前加重。于半月前因腰骶部酸痛难忍而行针刺治疗,在左右腰臀部各扎三针,相当于膀胱经之次髎、秩边、小肠俞穴,针刺过程良好。右侧出针后,有一针孔出血,随即自已用手擦出血处。其后,该处略有肿胀、疼痛,肿胀范围日益增大,疼痛加剧。一周后,伴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及全身不适。经连续数日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局部热敷及休息等综合治疗,未见好转。局部肿块约8×8cm2大小,波动明显。后在大量抗菌素应用下,住院作切开排脓术,放出脓液达65ml。10天后出院(35)。

【按】

本例属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引起原因可能与患者自行用未消毒的手擦针孔之血有关。表明,在针灸操作的任一环节,均应重视消毒。

例二(全身化脓性感染伴大面积坏死)

郭××,男,45岁。4个月前因右臀部麻木,请乡村医生作针灸治疗。3天之后,右臀部针灸处疼痛并出现红肿化脓。于是在当地医院给予切开引流,长时间切口未愈,感染逐渐加重,并发脓毒血症,致全身衰竭,经用青霉素,及间断输血600毫升,全身症状稍好,住院4个月,但右臀部感染始终未愈而转我院治疗。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搏80次/分,血压15.1/10.5Kpa。精神欠佳,贫血貌,心肺正常,腹部正常。右臀外侧及右腰外侧各有一切口,切口处有浅绿色分泌物溢出,不粘稠,稍有臭味。而切口间约有35×25厘米大小之皮肤呈暗紫色,触之较正常皮肤弹性差,无波动感,压痛(+)。探针探切口,发现皮下组织已全部分离,上至髂前上棘,下至股骨上1/3处,前至股外侧,后至股后肌群,深达肌筋膜。在股后肌群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肿块,中等硬度,界限不清,无波动感,压痛明显,右膝关节活动受限,余无异常。化验:白细胞11.9×107/L,中性76%,淋巴20%。右髂关节X线照片,未见骨质异常;脓液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处理:右臀部及股外侧行最低位多处切口,深入坏死腔隙,用干纱布清除感染灶内坏死组织及脓液,并行拉锯式擦拭,至纱布有新染血为止,再分别以3%过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液冲洗,并注入抗菌素,再用干纱布疏松填塞腔隙及切口,使其充分引流,并每日换药1~2次,3周后,感染分离的皮下组织粘连,各切口全部愈合,右下肢功能恢复而出院(36)。

【按】

本例是针刺臀部因消毒不严而造成的严重感染,开始因处理欠当,引起全身脓毒血症,经过多种大量抗菌素治疗及输血等法才转危为安,但又后遗大面积皮下组织坏死,前后救治五个月,可谓教训惨痛。

例三(气性坏疽)

徐××,男,42岁。有胃病史,近日因复发在当地医院治疗。予硫酸阿托品1支,由医者作足三里穴穴位注射。注射后胃痛即止,其他症状亦减轻。次日,穴位注射处红肿微痛,逐渐加重。至第四日,除红肿热痛外,还出现恶寒战抖,体温升高。诊断为气性坏疽。保守疗法无效,行高位截肢术(37)。

【按】

本例是穴位注射所致的气性坏疽。气性坏疽是棱状芽胞杆菌引起的。这类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以及被泥土污染的衣服和人、畜的便中,加之它们只能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和致病,所以,在一般针刺感染中十分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颇为严重。值得引起注意。

例四(破伤风)

胡××,女,2岁。入院前7天,曾请当地一位老妇用未消毒且生锈之缝衣针点刺四缝穴治疗疳积。因张口困难、间隙性抽搐、角弓反张,于1988年8月13日入院。诊断为破伤风。患儿系第一胎,足月顺产,在当地医院分娩。既往体健,无外伤及家畜咬伤史,未进行预防接种。体格检查:体温37.3°C,脉搏100次/分,呼吸30次/分。苦笑面容,粘膜无出血点及黄染。有咬伤痕,颈项强直。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率100次/分,腹平坦,肝脾未触及。Binski征(+),Bradzins征(+)。化验:血红蛋白117g/L,红细胞3.9×10,13/L,白细胞20.3×109/L,中性82%,淋巴18%。血液生化:氯化物110mnol/L,K+50mnol/L,N+140mnol/L,Ca++811mg%。脑脊液常规:压力正常,白细胞150/ml。

处理:即予破伤风抗毒素6万单位静脉滴注,青霉素大剂量静脉滴注。应用安定、鲁米那等镇静、抗惊厥治疗,吸氧,行气管切开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等。入院后4天,因呼吸衰竭死亡(38)。

【按】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一切开放性损伤甚至细小伤口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本例为针刺四缝引起,表明即使像这样的简单的操作,也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彻底消毒,大意不得,当然,普及计划免疫,做好防疫接种,更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基本措施。

上一節 针刺消毒
耳廓感染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