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疾病防治 » 针灸意外 » 针灸反应 » 晕针反应
【內容】

原因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针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曾遇到一例体格强壮的病人,因落枕要求针灸治疗。刚进针,患者突然一阵颤抖,扑倒于地,苦笑一下,随即面如死灰,意识丧失。给予嗅氨水,重掐人中等无效。注射强心剂及艾灸百会,约昏睡十余分钟后,始恢复正常。询问病人,并无饥饿、劳累等情况,但患者系初次针刺,曾有见血晕厥史。

二、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耳针亦可引起晕针。

三、体位原因正坐位易发生晕针,但也有卧位晕针的。

四、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临床表现

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

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

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

晕针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用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

预防方法

早在《内经》中,就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有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素问‧刺禁论》)。明‧杨继洲说得更为明确:“下针之时,必令患人莫视所针之处,以手爪甲重切其穴,或卧或坐,而无昏闷之患也”(《针灸大成‧卷二》)。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

一、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一)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二)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

(三)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有人以此法对420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对预防晕针及其他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作用。

二、生理预防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

在针灸过程中,一旦病人有先兆晕针症状,应立即处理。针灸拔罐后,令患者在诊室休息5~10分钟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针。

处理方法

一、轻度晕针应迅速拔去所有的针或罐,或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二、重度晕针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病人可于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病案举例

例一

徐××,男,38岁。身体健康,无晕厥史及心血管病史。1971年10月5日因腰痛来作针灸治疗。当时检查诊断为腰部扭伤,乃予以在两侧腰骶部取阿是穴进行针刺,两侧各扎三针,中等刺激,留针约25分钟,病人感觉良好,无任何不适,出针后又予贴活血止痛膏两块。

刚贴好,病人即诉内心难过,马上让其平卧,继之面色苍白,额部冷汗,脉搏细弱,神志不清,立即肌注可拉明一支,不见好转,迅即呼吸、心跳停止,大汗淋漓,面色呈灰土,唇指严重紫绀,一切反应消失。当即进行心脏按摩,同时肌注1:1000肾上腺素1ml,非那根2ml。继续按摩3min,患者突然一阵呕吐,心跳,呼吸开始恢复,神志慢慢转清。继给予高渗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并以5%葡萄糖盐水500ml静滴2小时后,患者始下床,吃干饭半碗,完全恢复健康(43)。

【按】

本例是较少见的严重延迟晕针反应。患者并无明显的晕针诱因,又发生于取针之后,且其来势凶猛,症情急重。此类患者,如不及时救治,有时往往可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应提醒医者,必须时时刻刻注意患者情况的变化,针后如有条件,宜令患者休息一会后再离开诊室。另外,针灸医师一定要沉着镇静掌握必要的应急措施。

例二(晕耳压)

曾××,女,60岁。1987年6月21日初诊,患者因失眠2月,服药久治不效,而要求耳压治疗。刻诊:夜不能寐,烦躁不宁,伴见心慌心悸,头晕目涩,纳差乏力、腰膝酸软。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心率68次/分,律齐,两肺(一)。予以耳穴压丸治疗。取穴:肝、肾、心、神门、垂前。以王不留行子贴敷。

当按压至神门穴时,患者突然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继而四肢厥冷,神志不清。立即让病人平卧,头略低位,测血压80/50毫米汞柱,心率44次/分,脉细弱,并立即去除所压之王不留行子,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60毫升(内加维生素C500毫克),同时掐压水沟,内关等穴,约一刻钟后,患者逐渐苏醒,测血压134/80毫米汞柱,心率68次/分(43)。

【按】

耳穴压丸发生晕厥,文献仅见此例报导。经追询,患者系首次耳压,精神紧张,加之早晨空腹就诊,年老体弱,按压手法偏重等多种因素原因所致。

例三(晕罐)

李××,男,32岁。1977年6月1日诊。五天前,被人用拳头触及左胁部,继而出现呼吸、咳嗽、屈伸转侧等时均感疼痛。曾服止痛片、三七药酒等未见显效,而要求针灸治疗。患者素体壮实无病。检查左胁部无红肿青紫现象,脉舌正常,但局部有压痛感,诊为挫伤。遂用拔罐疗法。取患侧渊液穴用二号玻璃火罐拔之。5分钟后,局部现红肿,未曾起罐,病者觉恶心呕吐,头昏乏力,由坐位而突然仆地。立即起罐,扶其平卧。接着患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肢冷脉状,呼吸气微,不省人事,形同死人。当即指掐水沟、合谷,灌以热汤,患者又吐饮食一大摊。10分钟后,未见苏醒,又用艾卷重灸百会、气海、神阙三穴。再10分钟后,逐渐肢温神清,仅觉倦怠乏力,嘱其回家休息。7日后随访,一切正常,据告胁痛自拔罐后再未发作(45)。

【按】

本例为拔罐所致的重度晕罐,临床较为少见。考其原因系由于腹中饥饿及精神紧张(患者从未作过拔罐疗法)等所致。

值得提出的是,晕针(或晕罐)之后,往往可使患者原有症状消失,有人曾集中观察过31例晕针患者,发现其中10例,疗效迅速提高,故提出晕针可能有助病症、特别是疼痛性疾病的缓解。我们认为晕针与疗效的关系究竟如何,虽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晕针究竟是一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仍应着重预防。

上一節 折针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