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针刺麻醉 » 针麻发展史 » 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
【內容】

一、个体差异性

针麻实践中观察到,同一种手术,在穴位配方、刺激参数、辅助用药、术者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针麻效果往往因人而异;这是由个体机能状态所决定的。

在人体皮肤基础痛阈和耐痛阈的测试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或同性别、同年龄的不同个体以及同体不同部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为了解个体差异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对针麻手术病人进行了针麻效果术前预测,常用的指标有皮肤感知觉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测定等。其变化大致有几方面的规律;即皮肤基础痛阈及耐痛阈较高或针刺诱导后提高者,触觉阈及两点分辨阈在针刺诱导后提高者针麻效果较好。安静状态下,血管容积波幅波动较小,心率及呼吸波稳定,皮肤电反射自发波动小,致痛及进针等刺激反应小者,针麻效果好。针刺诱导后,血管容积波适度扩大或波动小,皮温上升,皮肤电反射下降,心率和呼吸波稳定,针麻效果亦较好。但也有部分病人预测结果与上述变化相反,针麻效果一般较差。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神经体液因素相关。也有通过中医辨证分型了解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个体差异影响针麻效果是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仍是针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穴位相对特异性

在针灸治疗中看到,针刺不同部位的穴位可以有相同的功能。如合谷、内庭均可镇牙痛,因为同属阳明经,具有相同的特性。针刺同一穴位,其功能不同,如合谷可镇牙痛,对腹部的镇痛效果亦较好。穴位的特性与解剖部位不一定相近,如光明穴可治疗眼科疾病,因为光明穴为足少阴胆经穴位,肝胆互为表里,肝开窍于目,所以光明穴与眼有机能上的联系;但从其解剖部位来说,则关系并不密切。经穴是体表与内脏功能相连系的部位,内脏疾病常在与其相连系的经穴上出现压痛点及低阻抗点等。如阑尾炎时常在阑尾穴出现压痛点,针刺治疗及针刺麻醉选用阑尾穴都有较好的效果。

针麻临床中观察到,同一种手术可按不同的取穴原则选取穴位,而不同类型的手术又可用同一组穴位,说明针刺穴位具有相同作用又各用其特殊作用。如眼科手术曾选用三组穴位,以阳白透鱼腰为主的近节段穴位,中渚、列缺为主的上肢穴位和远离手术部位的足针(眼区、头区),三组针麻优良率有极显著的差异。以第二组针麻效果最佳。

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观察到针刺穴位可以使痛阈提高,但在身体各部位之间痛阈提高的程度是不相同的。为针刺正常人合谷穴,诱导后可使痛阈升高达65~95%,它对头、胸、腹、背、四肢皆有镇痛作用,其中以腹部为最高,腿部最差。

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因此,应继续研究和寻找有效穴位以提高针麻效果。

三、刺激参数的影响

针麻效果与刺激参数有一定关系。针刺穴位应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称之为“针感”。中医称之为“得气”。“得气”便意味着针刺信号已经进入意识状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针刺穴位才有可能调动人体的调整机能。如果不产生针感就不能发挥镇痛和调整的作用。因此,在针麻过程中,必须随时调整刺激参数,使病人保持良好的针感。

此类参数包括穴位刺激的方式、强度、频率、诱导时间等多个方面。

在针麻过程中,刺激强度和诱导时间是影响针麻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针刺诱导期应逐步增加刺激量,麻醉过程中根据手术刺激大小随时调节刺激强度,使病人保持针感,这是获得针麻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针麻辅助用药

为了减轻病人对麻醉及手术的恐惧和紧张,提高麻醉效果,术前、术中辅以适量的药物是必要的,但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术前精神紧张或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者应给以镇静剂。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如年龄、体质等因人而异。

针麻尚存在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和肌肉紧张。即使是针麻效果为Ⅰ级的病例,在手术中也并非完全无痛。因此,选用镇痛药、镇静药或者神经安定药和局麻为协同针刺提高镇痛效果。但应注意给药时间与剂量,尽量避免用药品种过多、过量,在保持针麻固有特点的情况下,使用辅助药物还是比较合理的。

五、针麻下手术操作的配合

针麻病人是在清醒状态下手术,除痛觉迟钝外,其它感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针麻是以机能调整作用产生镇痛效应的,所以在针麻下手术要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组织的创伤和刺激,操作要稳、准、轻、巧。在各种不同手术中,针麻下手术操作已作了许多改进,手术医疗器械也作了革新。不但提高了针麻手术效果,也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

六、心理因素

(一)心理因素对针刺反应的作用

1.心理因素对耐针的作用:针麻临床观察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往往耐针好;反之,则耐针差。情绪镇静者比紧张者耐针好,而耐针好者比耐针差者的痛阈提高更明显。

2.心理因素对针感的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易获得适宜的针感,反之,在怀疑、紧张和不配合的情况下,不易获得适宜的针感。针麻临床研究表明,情绪镇静者比紧张者针感好,而针感好者比针感差者的痛阈提高更明显。

3.情绪对针刺生理指标的作用: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时情绪镇静者比紧张者对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等生理指标的波动都较小。

(二)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神明即指人的感知觉,情绪和思维等精神活动。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协同针刺的镇痛作用,抑制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和削弱这种疼痛的程度。转移注意力、平时对痛的态度、对针麻有无认识、情绪等心理因素对针刺镇痛都有重要的作用。

(1)注意力对针刺镇痛的作用:在针麻诱导期内,各种不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都能够明显地提高针刺镇痛的效果。

(2)平时怕痛与否对针刺镇痛的作用:研究表明,平时不怕痛比平时怕痛者的针刺镇痛的效应强。

(3)情绪对针刺镇痛的作用:病人情绪状态对针刺镇痛的痛感觉与痛反应有着显著性的影响。情绪镇静者,针刺镇痛的痛阈提高的多,痛反应较小;情绪紧张者,针刺镇痛的痛阈提高的少,痛反应大。

(三)心理因素对针刺的调整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调动机体内部抗病的积极因素,加强针刺对内脏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保持血压、脉搏、呼吸等相对稳定,使其不发生或减轻内脏牵拉不适感。而消极的、恐惧的情绪状态,无论针刺、手术室环境、不适当的语言、疼痛等引起的情绪紧张,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某些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如血压、脉搏、呼吸等功能的失调,诱发或加强内脏牵拉的不适感。

总之,心理因素的针麻中的能动作用是具有双向性的。即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针刺的生理功能;消极的心理状态降低针刺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能动作用是变化著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理因素在针麻中的能动作用的大小是依针刺生理作用的大小,手术操作的优劣与心理状态的变化程度而综合决定的。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认识、情绪、个人痛觉经验,对疼痛、手术和医务人员的态度,对疼痛的注意程度,对痛的自我暗示,与医务人员的配合程度等都是对针麻有着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认识是心理因素在针麻中作用的基础,情绪在针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此外,从针麻规律来看,主要概括三点:(1)针麻效果与选取的穴位和刺激参数关系密切。选穴要适宜,并要保证足够的刺激强度。(2)针麻效果与手术的部位、种类以及手术操作关系也很大,穴位特异性是相对的,而且针刺镇痛效应不够完全,尤其是腹部手术,如果手术复杂,刺激强度大,就会影响针麻效果。(3)针麻效果与个体差异和病情有关系。针麻手术中个体差异比较明显,这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如能通过术前预测,正确选穴,给予适当刺激参数和药物辅助,注意改进手术操作,可获得较好的针麻效果。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