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针刺麻醉 » 四肢骨科手术针麻 » 四肢骨科手术针刺麻醉
【內容】

术前准备

骨科病种复杂,手术部位涉及躯干四肢,术式变化亦颇不一致。以脊柱手术为例,颈椎手术分前、后暴露两种术式;胸椎手术也分为侧前方和经胸入路两种手术;胸腰段和腰椎手术也分为肾切口入路、经腹腔入路和腰背部直切口等多种手术暴露途径;腰骶部手术也因病变部位不同分经腹膜外入路和后暴露等手术方式。某些矫形手术在原畸形基础上矫正术式更无法统一。有些手术的皮肤切口可达6~7个部位,故对麻醉效果要求甚高,尤其有的手术时间可长达十余小时。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开展,针麻应用于断肢再植手术也屡见报道。由于四肢骨科手术具有病变多样、术式多变、手术繁简不一等特点,因此对针麻的要求较高。过去多年来针麻应用于四肢骨科手术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它还不能适应所有的手术,因此,必须根据病种、病情等进行严格的选择:

一、手术病种的选择

上肢手术中以肌腱移植及粘连松解术等效果较好,因为术中可观察到肌腱移植和粘连松解的程度与效果,所以比较满意,不少单位已列为常用麻醉方法。其它各种关节切开复位,骨折复位内固定等手术,虽可采用针麻,但效果一般较差。

下肢手术中以股骨颈骨折三翼钉内固定术及膝关节半月板摘除术的针麻效果最理想。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术及三关节融合术、肌腱转移和移植术等也可应用针麻。

脊柱手术中颈椎手术针麻效果最佳,胸椎结核经胸病灶清除术亦适于针麻;椎板减压脊髓探查术有的单位已列为常用针麻手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摘除术应用针麻有利于术中定位和避免神经损伤,便于检查手术效果,有一定的优点。

二、适应症的条件

全身情况欠佳和重要器官功能有器质性损害,以及对麻醉药过敏者适用于针麻,但遇有下列情况选择针麻宜慎重。

(一)对比较复杂的脊柱四肢手术如腰背筋膜剥离术、各大关节置换术、髋关节成形或离断术以及半骨盆截除术等,由于手术复杂,创伤严重,针麻下一般难于完成。

(二)对重症高血压、心力衰竭或有严重心律紊乱者,一般不宜选用针麻。因为针麻存在镇痛不全,而且循环往往处于兴奋状态,术中可因血压严重升高而发生意外。

(三)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积极采取综合性的抗休克措施,先抢救休克,然后再考虑在何种麻醉下手术。

(四)小儿骨科手术的针麻适应症更应严格,即使采用针麻,亦应在基础麻醉下方能完成。

术前准备与麻醉前用药和其它针麻手术大致相同。

取穴原则

一、按脏腑经络理论取穴

四肢骨科针麻手术取穴的方法分为两种:

(一)循经取穴:四肢骨科手术可按手术切口部位及其邻近部位所通过的经脉取穴,如股骨颈骨折三翼钉内固定术,取循行于下肢外侧的足少阳胆经的绝骨、外丘,和循行于下肢前面足阳明胃经的丰隆、足三里等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髓核摘除术取循行于躯干部位的足三阳经穴位,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殷门、委中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悬钟。有些手术为了不影响术中操作,在循神经取穴的基础上注意吸取针灸治疗疾病经验中的几种配穴方法,以提高针麻的临床效果。如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植骨术,用“远近配合”法,选远离手术区的合谷、外关,配邻近手术区的扶突穴,在针灸治疗疾病的经验中,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取穴法,四肢针麻中也多采用上下肢配合取穴,如前臂手术取上肢的极泉、臂配下肢的内麻点,一侧颞颌关节手术,取同侧耳穴,配下肢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外丘以提高针刺的镇痛效应。

(二)按脏象学说取穴:根据中医脏象学说“肺主皮毛、肾主骨、肝主筋”的理论,在四肢脊柱手术取耳穴时,以肢体各部和躯干在耳壳上的分布点取穴。如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时取神门、肺、肾、胸椎等穴,在断肢再植手术时取同侧的耳穴肺、交感、肾、部位穴等。所谓部位穴,即手术所涉及部位在耳廓的代表区附近的压痛敏感点。此外在循经取穴时尚应注意选择特定穴。如颈椎后路手术时取双侧后溪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头颈部疾患常用列缺穴,肩关节手术取同侧大杼穴(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足趾肌腱移植术取阳陵泉(八会穴之一,筋会阴陵)。

二、按神经节段分布取穴

针麻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均证明,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是形成针感和产生针刺镇痛效应的必要条件。神经系统是参与针麻的镇痛和调节作用的,这就是四肢骨科针麻采用按神经节段取穴的主要依据。取穴时根据针刺部位和手术部位所属神经节段的分布,又分为近节段取穴、远节段取穴和刺激同神经干等三种选穴方法。在四肢脊柱手术中按远神经节段取穴如脊柱的椎板减压脊髓探查术常取督脉的人中穴,颞颌关节手术常取上肢的穴位如后溪穴。但是更多的手术则按近神经节段和电刺激同神经干的方法取穴。如颈椎结核病灶切除术取合谷、外关透内关,手部的游离肌腱成形术取臂{3}、曲池穴,下肢半月板摘除术取箕门、殷门穴,足踝关节手术取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均属按近神经节段取穴。电针刺激同神经干的方法在四肢骨科手术应用很广。如上肢手术取天鼎、腋平穴,这是因为刺激臂神经丛而取得的镇痛效应。下肢手术取气海俞、大肠俞,冲门穴等,这是因为刺激腰3腰4神经和股神经而获得的镇痛效应。

针麻方法

一、常用穴位

上肢手术:天鼎、极泉、腋平、颈夹背;配穴:天髎、臂、曲池、小海、手三里、尺泽、内麻点。

下肢手术:环跳、冲门、气海俞、大肠俞、夹脊穴、命门、腰俞、棘间穴;配穴:闭孔、居髎箕门、阳陵泉、丰隆、风市、悬钟、上髎、次髎、中髎、经带穴

脊柱手术:扶突、心俞、肠俞、夹脊穴、委中、殷门;配穴:合谷、外关、中府、章门、人中。

二、常用穴针法

(一)天鼎(臂神经丛刺激点)

平卧位,头向健侧旋转45度,于胸锁乳突肌后绿,前中斜角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线之交点为进针点,毫针与颈部呈60度角,深约2cm,可寻获触电样针感向手部放散。

(二)极泉(臂神经丛刺激点)

平卧位,上臂外展,外旋90度,于腋窝肱二头肌与胸大肌交界处,肱骨头顶点,腋动脉上方为针刺点,直刺2~3cm,可寻获针感向前臂及手放散。

(三)环跳(坐骨神经刺激点)

1.平卧位:患髋屈曲45度,于大转子顶点上1.5cm,后2cm处为进针点,以3寸毫针与皮肤呈30度角刺入,进针约3.5~4.5cm,可获针感向足拇趾部位放散。

2.侧伏卧位:患髋、膝各屈曲90度,健侧下肢伸直,于股骨大粗隆及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下3cm处为进针点,直刺4~5cm,可获针感向足趾部放散。

(四)冲门(股神经刺激点)

平卧位,患股外展、外旋各15度,于腹股沟韧带下1cm,股动脉搏动点外1.5cm进针,直刺2~2.5cm,可获针感向膝关节放散。

(五)气海俞

侧卧位,患侧在上,于腰3~4棘间旁开2cm处,直刺遇横突后稍退,再向下向内(即略向中线倾斜)使针尖接近椎间孔处,约进针2~3cm,可获针感向下肢放散。

(六)命门

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呈虾状,于腰2~3棘间,直刺3.5cm左右,为防止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先于选定穴位之棘突旁开1.5cm,直刺至椎板,测其深度。即间接得知督脉穴之进针深度。针感为两下肢串麻、酸胀或沉重感,并可见相应肌群颤动。

(七)经带穴

为十二经络系统的肢体外围的连属部份,起于四肢末端,上连躯干,是沿十二经呈条带状出现的,故称“经带”。在经带上又有“结”和“聚”出现,四肢骨科针麻手术是针刺经带上的结或聚处,将针平行刺入皮下和筋膜之间。

(八)腋平穴

平卧位,上臂外展30度,于腋前皮肤与躯干平行的主横纹顶端,位于胸大肌束中,直刺约23cm,可获针感向前臂及手部放散。

(九)内麻点

位于小腿内侧中点,胫骨后缘1.5寸处,即内踝最高点上7寸。以2.5寸26号毫针直刺1.5寸左右可见拇趾突然抖动,犹如触电感。可传至足背、拇趾,局部有酸、麻、胀等感觉为佳。

1.针刺有效的客观指标:

(1)必需呈五趾同时点头样抖动,呈左右摇摆者效果不好,针刺后足趾可出现麻木感,如出现疼痛感应重新调整针的位置。

(2)要有跖筋膜抖动感,并有轻微的小腿、大腿肌肉抖动现象。

电麻仪负极接患侧内麻点,正极接健侧内麻点。诱导后局部可呈现显著的麻木感。

(十)闭孔穴

为闭孔内神经刺激点。于耻骨结节处1cm,下2cm内收肌群之后缘。

(十一)臀中-臀上穴

臀中穴为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联线中点向下2寸,或脊椎正中线旁开2.5寸。臀上穴位于臀中穴上方1寸。以3.5~4寸26号毫针直刺,各进针一枚,针感可放散至足跟腱部位。

(十二)皮神经穴

于肢体手术切口上方3~5cm处,以连接针麻仪之金属棒包裹盐水棉球,环绕肢体移动,寻找皮神经敏感点。当病人感到有麻木感达到切口周围时,即可确定为敏感点,后以该点为中心平行横刺两针深度宜达浅筋膜层。

(十三)棘间穴

病人取侧卧位,用硬膜外穿刺法将针刺入硬膜外腔,向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5毫升以扩大间隙加强导电性,然后将一特制的绝缘电极置入硬膜外腔。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取相应神经节段的棘间穴,再配一夹脊穴。电极直径为0.08mm的不锈钢丝制成,外面套以直径1.2mm的塑料管绝缘。端部将不锈钢丝以单头穿绕的方法分别使其三个方向纵行裸露,裸露其长度分别为0.5cm、1.0cm、1.5cm。电针频率5000Hz,电流10~30毫安,电压4~10伏。

三、常用处方

四肢骨科闭合复位术的针麻,以简便易行为原则,因骨折类型不一,整复手法的难易程度相差悬殊,有的关节脱位复位术只需做穴位按摩即可;有的骨折整复术难度较大,需经电针刺激诱导20~30分钟后方可进行。但针麻的穴位选择要结合整复术的特点,穴位组合要注意少而精,如上肢各部位骨折闭合复位术以选天鼎、极泉穴为主;下肢骨折闭合复位术多选环跳、冲门穴为主。个别复杂骨折可选临近骨折部位的穴位,复位时采用不留针的方式,以便于整复术中的手术操作。骨科各类手术常用针刺穴位

(一)上肢手术:

1.锁骨部位: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肩锁关节切开复位术等。主穴:颈夹脊穴;配穴:耳穴:神门、肺、肾、锁骨。

2.肩部:肩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病灶清除术。主穴:颈夹脊穴;配穴:天鼎、手三里。

3.上臂部位:肱骨干切开复位术、肿瘤刮除术。主穴:天鼎、缺盆。配穴:内麻点(患侧)。

4.肘关节:肘关节各部位骨折切开复位术、关节成形术、病灶清除术。主穴:天鼎、极泉;配穴:皮神经穴。

5.前臂部位:前臂骨折切开复位术、腕关节融合术。主穴:天鼎、腋平穴;配穴:皮神经穴或内麻点。

6.断肢、指再植术:主穴:天鼎、极泉;配穴:耳穴:肺、交感、肾、部位穴。

7.手部:游离肌腱成形术、肌腱粘连松解术、指间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清创术。主穴:腋平穴、天鼎;配穴:曲池透少海、小海。

(二)、下肢手术:

1.髋部:三翼钉内固定术、麦氏截骨术。第一组:主穴:部位穴、夹背穴;配穴:次髎、脾关、风市、经带穴。第二组:环跳、冲门、闭孔、居髎。

2.膝关节:半月板摘除术、游离体摘除术、韧带修补术。第一组:主穴:气海俞、大肠俞;配穴:殷门、箕门(膝内侧手术)、风门、殷门(膝外侧手术)。第二组:督脉穴。

3.小腿部位:胫腓骨骨折复位术、清创术、截肢术。主穴:腰3~4夹背穴;配穴:冲门、风市(小腿前内侧)、环跳、承山(小腿后外侧)。

断腿(足)再植术。主穴:臀中-臀上、冲门;配穴:耳穴:肺、交感、肾、部位穴

4.足踝部位:三关节融合术、肌腱移植术、跟腱延长术。主穴:腰4~5夹脊;配穴:上泉、次{1}、阳陵泉、足三里。

(三)、脊柱手术:

1.颈椎:颈椎前路手术、前路植骨术、病灶清除术。主穴:扶突(双侧);配穴:合谷、外关(右侧);颈椎后路手术:主穴:合谷、外关(右侧);配穴:耳穴:肺、颈椎、交感、神门

2.胸椎:胸椎结核经胸病灶清除术。主穴:心俞、膈俞;配穴:中府、章门。

3.胸椎:胸12~腰1、腰1~2。结核病灶清除术主穴:胸9~11夹脊穴;配穴:耳穴:神门、肺、胸椎透腰椎、交感。

4.腰椎:椎板减压、脊髓探查术。主穴:胸12~腰2夹脊穴(双侧);配穴:次髎、中髎、(双侧)。

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髓核摘除术。主穴:委中、殷门(均双侧);配穴:耳穴:神门、肺、腰椎、肾。

针麻效果

四肢骨科针麻临床研究工作已经历了十馀年,据全国四肢针麻临床研究协作组1970年至1976年的8350例临床资料统计,平均成功率为86.3%,Ⅰ、Ⅱ级率为74.2%。其中全国重点协作研究的几个病种,如上肢软组织手术、上肢骨折闭合复位术和下肢的三翼钉内固定术、膝关节半月板摘除术以及颈椎手术和脊柱的椎板减压脊髓探查术等均取得良好效果,Ⅰ、Ⅱ级率在80%以上。而且在某些医院,由于对手术术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使针麻三翼钉固定术、半月板摘除术以及颈椎手术的针麻效果不断提高,Ⅰ、Ⅱ级率稳定于90%以上。这些单位的针麻研究人员和外科医师一致认为针麻是有效的,可列为临床常用麻醉方法。尽管如此,因四肢手术涉及部位广,术式繁简程度不一,故针麻效果欠稳定,临床常用针麻手术的麻醉效果见下。

骨科常用针麻手术的麻醉效果
手术部位或名称成功率(%)Ⅰ、Ⅱ级率(%)
上肢手术90.5 80.4
断肢再植术8668
三翼钉内固定术9692
半月板摘除术97.889.1
马蹄足矫形术76.262.7
四肢骨折闭合复位术9083
颈椎手术94.386
经胸病灶清除术8776.2
椎板减压脊髓探查术9480.7
腰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髓核摘除术79.556

临床研究表明,针麻效果与手术难度大小,时间的长短以及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有明显关系。虽然许多手术收到了较好的针麻效果,但是大部分手术还存在镇痛不全和肌肉松弛不够等问题,故在四肢脊柱手术中约有50%的病种目前尚难于用针麻完成。在已开展的手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镇痛不全和止血带反应。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