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针刺麻醉 » 针刺麻醉机理研究 » 中医关于镇痛原理的论述
【內容】

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论述,疼痛的引起虽可缘于多种原因,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气血的病变所致。《难经‧三十难》论述气血时说:“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于经络,营周于外。”所以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

首先是“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通,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这些论述,言简意赅地描述了邪气壅闭经络,气血凝涩不通而致痛的基本原理。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内经》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概念。

疼痛的另一起因是“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说:“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而痛。”《灵枢‧五癃津液别》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这些论述,都是指外邪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亏损而引起疼痛。

总之,所有疼痛的引起,都可归结为气血的病变。现代医学关于炎症、血管或肌肉痉挛而致使局部组织充血或缺血而引起的疼痛,都可以用气血不通、不荣来解释;至于创伤所致的疼痛,更是脏腑经络因外伤的直接作用,导致气血运行失调而引起的。

痛固然可归咎于气血的病变,但必须在“神”的参与下才能产生。而神则和脏腑中的心和肾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在心的主宰之下。心在脏腑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总之,“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张景岳:《类经‧脏象类一》)。神在心的主宰下如果发生某种变化,则机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和耐受力也随着发生变化。例如,人体在“神昏”、“失神”,即神志昏迷、丧失意识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感知痛。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至于针刺穴位的镇痛效应,则是通过“调气”和“治神”的作用而实现的。调气,一方面是调整经络脏腑中气血的有余或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协调气血的运行,使之能起正常的营卫作用。治神,一方面是调动心的主宰功能,以移其神,另一方面则是令气易行,进而调节经络脏腑的活动。总之,“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这是临床针治的基本原则,也是针刺镇痛的基本原理所在。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