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卷17 » 痢病諸候 » 水榖痢候 (1)
【內容】

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

脾與胃為表裏,胃者,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

而脾氣主消水穀,水榖消,其精化為榮衛,中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

肺與大腸為表裏,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剋制水榖,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

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風。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腹滿,食則洞泄。其洞泄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則死。

診其脈微,手足寒,難治也;脈大,手足溫,易治。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濇者死,以臟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者死,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時小絕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亦死。

養生方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也,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

又云:五月勿食未成核菓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黃疸,又為泄痢。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