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泻火之剂 » 附子泻心汤
【內容】

伤寒痞满,仲景

【主治】

治伤寒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1)

  1. 伤寒心下满鞭而痛者,为结胸,为实,鞭满而不痛者,为痞,为虚,经曰:心下痞,按之软,关脉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大抵诸痞皆热,故攻之多寒剂,此加附子,恐三三黄损其阳,非补虚也。或下后复汗,或下后阳虚,故恶寒汗出,诸泻心汤皆治伤寒痞满,满在心胸不在胃也。若杂病痞满,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为四脏,结而不散则为痞,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组成】

大黄 二两  黄连、黄芩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方义】

此足太阳手少阴药也。吴鹤臬曰:心下痞,故用三黄以泻痞,恶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固阳,非三黄不能去痞热,无附子恐三黄益损其阳,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兵矣。

【方论】

  1. 喻嘉曰:此邪热既甚,真阳复虚之证,故于三黄汤内,加附子汁,共成倾痞之功,金匮有大黄附子汤,亦同此意,大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治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阳中有阴,当以温药下其寒,后人罕识其指,有用寒药而治热痞,大黄黄连之类也。有阴阳不和而痞,用寒热药者,大黄黄连加附子之类也。有盛阳虚而痞,用辛热多而寒药少者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之类也。经又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解表,乃可攻痞,解表桂枝汤,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经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此有停饮故也。
  2. 李东垣曰:酒积铁病,下之太过,亦作痞伤,盖下多亡阴,阴者脾胃水谷之阴也。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者,全用气药导之,则痞益甚,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膨胀,非其治也。按:脾无积血,心下不痞,故须兼血药。

【附方】

  1. 本方去附子,名三黄泻心汤〔见前〕。再去黄芩,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按之濡〔音软〕,关上脉浮〔沉为实热,浮为虚热,经曰: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周扬俊曰:以非痰饮结聚,故无取半夏生姜也。活人云:结胸与痞,关脉须皆沉,若关脉浮而结者,三黄以泻肝,李时珍曰: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衄血者,用泻心汤,实泻心包肝脾胃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泻心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痞满,乃寒伤营血,邪结上焦,胃之上脘在心,故曰泻心,经曰太阴所至为痞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痞账是已,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结胸,乃邪热陷入血分,亦在上脘,故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散其热也。若结胸在气分,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只用半夏泻心汤。按:发阳发阴,诸解不同,终成疑案,李氏则以寒伤为阴病,热陷为阳病,然仲景所用皆寒药,未尝有所分也。周扬俊则谓总属下早致然,似为近理。〕。

上一節 黄连解毒汤
半夏泻心汤 下一節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