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概述﹞

出針法,又稱拔針法。是針刺施術後,達到一定的治療要求,將針拔出的操作方法。《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載:「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文中的「發針」就是出針。指出出針要根據病情,或疾出,或緩出,遵循一定法度而施行。《針灸大成》認為「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針灸大全》指出:「出針貴緩,急則多傷」。可供參考。

﹝操作方法﹞

一般出針時,左手拇指用消毒干棉球或酒精棉球持針身底部,并壓住穴位,右手捻針退出。退出用棉球微用力按壓片刻,可防止出血,消除針後不適感。若出針後用手按捫針孔,施以「捫法」,則有補的作用;反之,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施以「搖法」,則有瀉的作用。淺刺穴者,可一次快速出針;深刺穴者,宜先提針及淺部,再緩慢出針。

﹝臨床應用﹞

出針的要求是減少疼痛,防止出血,消除針後的不適和配合補瀉。目前臨床上常用出針法有以下幾種。

一、快速出針法:用左手持棉球按壓腧穴旁,右手快速拔針而出。具有不疼痛,出針快的優點,適應于淺刺的腧穴。

二、緩慢出針法:先將針退至淺部,稍待片刻後緩慢退出。適應于深刺的腧穴,具有防止出血,減輕針刺引起的麻、脹、重、痛等不適感,不傷氣血的優點。

三、出針補瀉法:補時宜慢出針,急捫閉針孔;瀉時宜急出針,搖大針孔,不捫閉針孔。可參考開闔補瀉法。

﹝注意事項﹞

一、針下沉緊或滯針時,不可急于出針,用力猛拔,以免引起疼痛、出血、甚至折針。應留針以候邪氣退,真氣至,或循、切經絡腧穴周圍,使氣血宣散。然後可稍退針少許,搖動針柄,待針下氣緩不沉緊,覺得輕滑,少停後出針。

二、出針不可猛用暴力,無論快速出針,還是緩慢出針,用力都要柔和、均勻、遇有阻礙,調正後再予出針。

上一節 留針法
進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