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內容】

﹝概述﹞

透天涼手法,是較常用的複式手法,由徐疾、提插、捻轉、呼吸、九六、開闔等法組合而成。《素問‧針解》篇說:「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金‧竇漢卿《針經指南》有取涼感的針法。《標幽賦》則有「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關於涼瀉手法的論述。明‧徐鳳《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首先提出「透天涼」的名稱,與燒山火手法并列對待。其基本要點是「先深後淺」,「慢按緊提」,行六陰之數,以及配合呼吸動作。根據《金針賦》透天涼手法理解,也是分三部(天、人、地)進行操作,每部緊提慢按,同時配合捻轉瀉法,待針下涼至後出針,出針時搖大針孔,出針後不按穴。明‧汪機指出透天涼「令地氣入,天氣出,熱可退矣。」這裡,天氣應指陽熱,地氣或指體內涼感而言。楊繼洲認為「虛者,氣也…陰生於內,故出。」說明要達到陰氣隆至,必須在陽邪已退之後,陰勝于陽,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必須從陰(內)引陽(外),將亢盛的陽熱之氣,由地部逐層引導至天部而宣泄去之,而後則所謂「倒陰」,寒涼之感自生,陽熱之邪盡退。

﹝操作方法﹞

令患者自然鼻呼口吸,然後:1、隨其吸氣,用舒張押手法;2、不捻轉緩慢地將針插進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6次,提針時以右手拇指向後捻針;3、候針下氣至沉緊時,則將針急提到人部依前法施術,連續緊提慢按6次,以保其涼感產生;4、最後將針提到天部,仍依前法施術。如此分三部操作,每部緊提慢按,并配以向右捻針,可有涼感。5、出現涼感後即可由天部隨呼氣急速出針,搖大其孔,不閉針孔。如涼感不至或不明顯者,可依法繼續施行。

(圖例)

﹝臨床應用﹞

本法多用於邪熱熾盛,相火上炎,臟腑經絡氣火有餘之證。如中風閉證、暑熱病、高熱、癲狂等。

﹝注意事項﹞

一、透天涼手法適宜于肌肉豐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頭部穴位不宜使用。

二、操作時刺激量應較輕,操作時間可適當延長。

三、涼感較難以產生,不宜強求,在操作3度後仍未有涼感時,可留針10~15分鐘。

四、施術必須在得氣基礎上進行,否則不易成功。

其他注意事項與燒山火相同或可類推,茲不複述。

上一節 納氣法
陽中隱陰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