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针法 » 头针法 » 汤颂延头针穴名体系
【內容】

汤颂延头针穴名体系,是上海市汤颂延氏根据中医脏象经络学说理论,认为在人体的额部和头部发际区存在有全身的缩影,在临床上针刺这类相应的分区,可治疗全身疾病。他倡立的头针穴名体系,是以“阴阳点”为中心加以划定的。阴阳点的前半部区域为阴,意像人体仰卧于头部;阴阳点的后半部区域为阳,意像人体俯卧于头部。

在穴区定位前,必须先掌握以下标志点、线、面。

1、前后正中线:印堂穴经头顶至枕外粗隆下缘的连线。

2、前后正中内线:平行于前后正中线,距离其一个眶横径(眼眶横距)。

3、顶耳线:阴阳点与耳屏的连线。

4、眦枕线:目外眦(眼外角)与枕外粗隆下缘的连线,被顶耳线分为眦耳线与耳枕线。

5、阴阳点:前后正中线的中点。

6、阴阳内点:前后正中内线顶耳线的交点。

7、印堂内点:过印堂作眦耳线的平行线与前后正中内线的交点。

8、枕外粗隆内点:眦枕线上,距枕外粗隆下缘一个眶横径。

9、阴阳两面:经顶耳线为界,额面为阴,枕项为阳。

穴区

一、阴面点、线、区

1、天突点:即神庭穴。

2、天突内点:天突点至枕外粗隆下缘的连线,与前后正中内线的交点。

3、剑突点:天突点与阴阳点间前1/3点。

4、剑突内点:天突内点与阴阳内点间前1/3点。

5、脐点:天突点与阴阳点间后1/3点。

6、脐内点:天突内点与阴阳内点间后1/3点。

7、额面区:印堂、印堂内点、天突内点与天突点组成的区域。由上而下依次分为5个等分(这里的“等分”,是指等分线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下同)。包括10个区:

⑴、顶前区:第5个等分内,距正中1/3眶横径。(这里的“正中”即“前后正中线”。距正中1/3眶横径,是说顶前区离前后正中线较远一侧的纵向边缘线,距离前后正中线1/3眶横径。下同)

⑵、额区:第4个等分内,距正中1/4眶横径。⑶、颞区:第4个等分内,距正中1/2眶横径。

⑷、眼区:第3个等分间下1/2,距正中1/4眶横径。

⑸、耳区:第3个等分间下1/2,距正中1/2眶横径。

⑹、鼻区:第3个等分间上1/2,距正中1/6眶横径。

⑺、口唇区:第2个等分间下1/2,距正中1/6眶横径。

⑻、咽喉区:第2个等分间上1/2,距正中1/6眶横径。

⑼、面区:鼻区、口唇区、咽喉区外1/2眶横径。

⑽、颈前区:第1个等分内,距正中1/3眶横径。

8、上焦区:天突点、天突内点、剑突内点与剑突点组成的区域。分为3个区:

⑴、肺、支气管区:除心区、腋区外的上焦区。

⑵、心区:上焦区的中1/3。左侧,距正中1/4眶横径;右侧,距正中1/2眶横径(因心偏左)。

⑶、腋区:上焦区的中1/3。距前后正中内线1/4眶横径。

9、中焦区:剑突点、剑突内点、脐内点与脐点组成的区域。其中有:

⑴、肝胆区:中焦区前1/3。距正中一个眶横径。

⑵、脾胃区:中焦区后1/3。距正中1/2眶横径。

10、下焦区:脐点、脐内点、阴阳内点与阴阳点组成的区域。其中有:

泌殖区(泌尿生殖区):下焦区后2/3。距正中1/2眶横径。

11、上肢阴区:天突内点、前后正中内线上焦区边缘段后1/3点、眦耳线前1/3点与目外眦(眼外角)组成的区域。由上而下依次分为5个等分,形成6条线(4条等分线,前后正中内线、眦耳线该区范围内的线段各1条)。在6条线中,有主治作用的是:

⑴、肩阴线:第1条线,本区范围内的前后正中内线段(肩阴,肩部前侧)。

⑵、肘阴线:第3条线,本区第2个等分和第3个等分的分界线(肘阴,肘部屈侧)。

⑶、腕阴线:第5条线,本区第4个等分和第5个等分的分界线(腕阴,腕部屈侧)。

⑷、指掌线:第6条线,本区范围内的眦耳线段,即目外眦至眦耳线前1/3的连线(掌,手指屈侧和手掌)。

12、下肢阴区:前后正中内线下焦区边缘段前1/4点、阴阳内点、顶耳线与眦枕线的交点、眦耳线后1/3点组成的区域。其纵向自上而下依次分为5个等分、6条线。具有治疗作用的有:

⑴、股阴线:第1条线,本区范围内的前后正中内线段(股阴,大腿内侧)。

⑵、膝阴线:第3条线,本区第2个等分与第三个等分的分界线(膝阴,膝部内侧)。

⑶、踝阴线:第5条线,本区第4个等分与第五等分的分界线(踝阴,内踝部)。

⑷、趾底线:第6条线,本区范围内的眦耳线段(趾底,足趾屈侧和足心)。

13、三角区:以眦耳线边长作一等边三角形,其各边中点连线再作一等边三角形,则分为上三角、下三角、前三角、后三角四个三角形。

上三角:主治牙齿、面部病变。

下三角:主治精神、智能方面病变。

前三角:主治手指、手掌病变。

后三角:主治足趾、足底病变。

二、阳面点、线、区

1、胃脊点:前后正中线上,阴阳点至枕外粗隆下缘之间的前1/3点(胃脊,第12胸椎棘突)。

2、胃脊内点:前后正中内线上,阴阳内点至枕外粗隆内点之间的前1/3点。

3、大椎点:前后正中线上,阴阳点至枕外粗隆下缘之间的后1/3点。

4、大椎内点:前后正中内线上,阴阳内点至枕外粗隆内点之间的后1/3点。

5、阳关点

前后正中线上,阴阳点至胃脊点之间的中点(阳关,腰阳关穴)。

6、阳关内点

前后正中内线上,阴阳内点至胃脊内点之间的中点。

7、膈下点

前后正中线上,胃脊点至大椎点之间的中点。

8、枕项区

枕外粗隆下缘、枕外粗隆内点、大椎内点与大椎点组成的区域。由上而下依次分为3个等分。包括5个区:

⑴、顶后区:下1/3。距正中1/3眶横径。

⑵、睛明区:中1/3区域间的下2/3。距正中1/4眶横径。

⑶、枕区:中1/3区域间的下2/3。距正中1/2眶横径。

⑷、语智区:中1/3区域间的上1/3。距正中1/2眶横径(语智:言语、智能)。

⑸、项后区:上1/3。距正中1/3眶横径。

9、背区:

大椎点、大椎内点、胃脊内点与胃脊点组成的区域。其中包括胸椎1~12。

10、腰骶区:

胃脊点、胃脊内点、阴阳内点与阴阳点组成的区域。其中分为2个区:

⑴、腰区:后1/2。距正中1个眶横径。

⑵、骶区:前1/2。距正中1个眶横径。

11、上肢阳区:

前后正中内线背区边缘段前3/4点、大椎内点、耳枕线后1/3点与耳枕线中点组成的区域。由上而下依次分为5个等分,形成6条线:

⑴、肩阳线:第1条线,前后正中内线背区边缘段前前3/4点和大椎内点的连线(肩阳,肩部后侧)。

⑵、肘阳线:第3条线,本区第2个等分与第3个等分的分界线(肘阳,肘部伸侧)。

⑶、腕阳线:第5条线,本区第4个等分与第5个等分和分界线(腕阳,腕部伸侧)。

⑷、指背线:第6条线,本区范围内的耳枕线段(指背,手指伸侧和手背)。

12、下肢阳区:

阴阳内点、阳关内点、耳枕线前1/3点、顶耳线与眦枕线的交点组成的区域。自上而下依次分为5个等分,形成6条线:

⑴、股阳线:第1条线,本区范围内的前后正中内线段(股阳,大腿外侧)。

⑵、膝阳线:第3条线,本区第2个等分与第3个等分的分界线(膝阳,膝部外侧)。

⑶、踝阳线:第5条线,本区第4个等分与第5个等分的分界线(踝阳,外踝部)。

⑷、趾背线:第6条线,本区范围内的耳枕线段(趾背,足趾伸侧和足背)。

13、前庭区:

下肢阳区下2/5区域。其功能为调节平衡(前庭,前庭神经)。

14、静线、风线、血线:

把耳枕线分为4等分,将3个等分点分别向上作平行于顶后线的直线至语智区平面。

⑴、静线:前1/4点引线。有镇惊安神之功。

⑵、风线:中点引线。有祛风解表之功。

⑶、血线:后1/4点引线。有活血化瘀之功。

上述阴阳面各点、线、区,凡未注功效者,主治相应部位名称的病变。

(图例):

汤氏头针意象图

汤氏头针分区图

汤氏头针定位详图

图中实心圈为治疗点,空心圈为标志点。以文字右上角的数码与对照,即可定穴。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