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针法 » 头针法 » 方云鹏头针穴名体系
【內容】

本头针穴名体系是陕西省方云鹏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所创立的。该体系以伏象、伏脏、倒像、倒脏为主,又有颅脑各个功能中枢的相应头穴名称。其头针穴名主要是根据神经系统原理制定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点。

在穴区定位之前,首先必须掌握颅骨解剖标志和生理功能,同时要掌握基本定位的2条标定线。

眉顶枕线:由眉间中点(印堂穴)经头顶矢状缝至枕骨外粗隆(脑户穴)的连线。是大脑两半球分界线。成人一般平均为33厘米,按同身寸计算为1尺2寸(33厘米可理解为33等分,在临床上宜根据人的头形和大小,灵活掌握)。

眉耳枕线:由眉间中点经耳至枕骨外粗隆的连线。成人一般平均为26.4厘米,按同身寸为9寸6分。大脑位于此线之上,小脑位于此线后1/3的下面。

翼点: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蝶顶缝相交之处。

星点:在顶骨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

【穴区】

方氏头针疗法的穴区,主要由四个中枢刺激区(伏象、伏脏、倒像、倒脏)和十一个皮层功能刺激穴(思维、记忆、说话、书写、运平、信号、听觉、嗅觉、视觉、平衡、呼循)所组成。其中伏象和思维为单穴区,余均为双穴区。

一、伏象

又名总运动中枢,简称总运。该区分布著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连接这些刺激点,则形成一个伏著的人体缩影,故而命名为“伏象”。

【定位】

伏象穴区其形状恰如四肢张开之人体缩影,位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之间。穴区按人体部位命名而分为头颈部、上肢部、躯干部和下肢部四个分区,具体定位如下。

1、头颈部:在冠矢点前,总长3厘米。其中头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2厘米;颈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1厘米。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有1厘米左、右的相互重叠。

2、上肢部:分肩、肘、腕、指四点。部位为从冠矢点沿冠状缝向下,至翼点,总长11厘米。其中,肩点至冠矢点长为2厘米,肘点至肩点长3.5厘米,腕点至肘点长为3.5厘米,指点至腕点长为2厘米(以上为一侧定位,另一侧相同,后略)。

3、躯干部:分背部、腰部、臀部三段。部位为由冠矢点到人字缝尖,总长约为14厘米。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分长为2厘米,总长6厘米;腰部分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厘米,总长4厘米;臀部分上、下两部分,各部分长为2厘米,总长4厘米。各部左右宽度为:背部3厘米,腰部2厘米,臀部3厘米。

4、下肢部:分髋、膝、踝、足四点。部位为从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点。总长约为9厘米。由髋点至人字缝尖长为1.5厘米,膝点至髋点长3厘米,踝点至膝点长为3厘米,足至踝点长为1.5厘米。

(图例)

【功能】

伏像是人体神经机械能的集中反映区,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机能,在经络系统中,它总督一身之阳经,统管和调节全身经气活动。

【主治】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包括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高血压、冠心病、腰扭伤、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炎、内耳眩晕病、牙痛、尿潴留等。

二、伏脏

又称总感觉中枢,简称总感。该区内也分布许多与全身各个部位相应的特异刺激点,如连接起来,则左、右两侧各分别构成与人体左、右相应的半侧人体内脏、皮肤缩影图。故称之为伏脏穴图。

【定位】

伏脏穴区在前额上部。具体位置为额正中线至左、右额角间区域。每侧各分上、中、下三焦。伏脏穴区总长6.5厘米。

1、上焦: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胸部以上(胸、上肢、颈、头)的皮肤感觉和大脑思维。上焦总长3厘米,其中思维穴位于左右额骨隆凸之间;头部位于上焦前2厘米,发际下0.5厘米,发际上1厘米之区域,颈部重叠于其内。伏脏上肢系额正中线旁开2厘米与前额发际上2厘米的交点,和额正中线旁开1厘米与前额发际上3.5厘米的交点之间的连线。分上臂、下臂、手部,约各占0.5厘米。胸部位于上焦后1厘米,发际下0.5厘米,发际上2厘米之区域。

2、中焦:指脐以上,横膈以下腹部内脏,还包括躯干皮肤感觉。中焦占伏脏1.5厘米。腰部位于发际下0.5厘米,发际上1厘米之区域。

3、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还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及脐下(腹、下肢)皮肤感觉。下焦长2厘米。在下焦前1.5厘米,发际下0.5厘米,发际上1.5厘米之区域为小腹、臀、髋部。在下焦后0.5厘米,发际下1厘米,发际上2厘米为膝至踝部;发际下1厘米向下0.5厘米之区域为足部。

(图例)

【功能】

伏脏有三大功能,一为全身感觉机能,主要是皮肤感觉的集中反映区;二为内脏功能的代表区;三对精神、智能、情绪、记忆、思维等活动有调节作用。

【主治】内脏病症及皮肤感觉障碍,前者包括胃痉挛、胆囊炎、腹泻、痛经、月经不调、肝炎、痢疾、腹膜炎、肺炎、冠心病、泌尿系结石、肾炎、膀胱炎、植物神经紊乱、子宫脱垂、过敏性鼻炎;后者主要用于治疗皮肤之疼痛、麻痒、紧束等不敏感以及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酒渣鼻、牛皮癣、湿疹等皮肤病。

三、倒像

倒像穴区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区。穴区内所有刺激点,基本上按人体倒置排列,如一倒立人形缩影,故称倒像。

【定位】

倒像系中央前回在头皮之投影区。此投影区位置的确定方法如下:先定中央沟头皮投影区,方法为:以眉顶枕线的中点后1.25厘米为A点,眉耳枕线中点前1.25厘米,并由此点向上引一4厘米长垂直线,以垂直线上端为B点,A、B间连线即为该区位置。AB连线向前1.25厘米引一平行线,二线区间即为中央前回的投影区域。纵向长度,一般是从眉顶枕线向左右旁开1厘米开始计算,约为9厘米。

倒像穴区分上、中、下三部。每部长3厘米。上部包括:咽,舌,下颌,眼,额,颈等;中部包括:拇、食、中、次、小指,腕,肘,臂等;下部包括:躯干,髋,膝,踝,趾,肛门等。

(图例)

【功能】

倒像以管理躯体、四肢运动机能为主。上部管理头颈部、颈部运动器官;中部管理对侧上肢运动机能;下部管理对侧躯干及下肢的器官运动机能。

主治:与伏象大致相同。中风偏瘫失语、三叉神经痛、心动过速、落枕、肩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癫痫等。

四、倒脏

倒脏为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头皮的投影。亦因其与人体实际部位上下倒置,故称倒脏。

【定位】

倒脏系中央后回在头皮的投影区域。具体位置是上述中央沟之AB连线向后1.5厘米作平行线,此两线间区域,即为倒脏穴区。和倒像一样,长度亦为9厘米。

倒脏穴区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每部约长3厘米。上焦包括:腹内消化道、咽、舌、齿、颌、下唇、上唇、面、眼等和皮肤感觉器官;中焦包括:额、拇、食、中、环、小指、腕、臂、肩等和皮肤感觉器官;下焦包括:头、颈、躯干、胸腔、生殖、泌尿、腿、足等和皮肤感觉器官。

【功能】

倒脏以调节控制躯干、四肢皮肤感觉和内脏功能为主。倒脏上焦管理对侧面部感觉器官;和腹内消化道器官;中焦管理对侧上肢感觉机能;下焦管理对侧内脏和头、颈、躯干、下肢等器官和感觉功能。

【主治】:和伏脏基本相同。包括对侧躯体感觉障碍、肠麻痹、流涎、自汗、冠心病、心律失常、偏头痛、皮层性浮肿、痛经、胃痉挛、糖尿病、痢疾、湿疹、荨麻疹、鼻炎、神经性耳聋等。

五、思维

思维中枢位于额下回、额中回的前端正中处,相当于大脑额极的上方部位。

【定位】

思维穴区为思维中枢头皮投影区,位于额骨隆突之间,即由眉间棘直上3厘米处。

【功能】

思维中枢管理精神、思考、意想、计算、记忆、语言等生理活动。

【主治】:智力减退、癔病、幻听、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共济失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等。

六、说话

说话系语言中枢的头皮投影区,该中枢位于额下回的眶部、三角部、盖部和中央前回的前下端,正对蝶骨翼部。

【定位】

说话穴区在眉中与耳尖连线的中点。多取左侧,习惯用左手者,在右侧。

【功能】

说话穴区实际上是运动性语言中枢的头皮投影区,该中枢损伤或病变可以发生运动性失语,其特点是保留理解语言的能力,但丧失运用语言的技巧,不能以正确的发音来表达其思想。

主治:运动性失语、口吃、舌肌麻痹、假性球麻痹、大脑发育不全等。

七、书写

书写系书写中枢在皮的投影区,该中枢位于额上回、额中回之后部,中央前回之前上部。

【定位】

以冠矢点为顶点,向左后方和右后方各画一条线,使分别与矢状缝成45度夹角。此两条线上距冠矢点3厘米处,即为书写穴,每侧1穴,共2穴。

【功能】

书写中枢主要管理运动的调节和维持身体的姿势。其损伤或病变时,患者意识虽尚清晰,但肌张力发生改变,而出现不自主的震颤运动,书写能力丧失。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失语失写症、高血压、低血压、肺气肿、皮层性浮肿等。

八、记忆

记忆穴区是识字和阅读中枢在头皮的投影区。该中枢位于角下叶的角回中。

【定位】

记忆穴区在顶角隆突,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向左前下方和右下方分别画一直线,与矢状缝分别成60度夹角,在此两缝上,离人字缝尖7厘米处,即为该穴。一侧1穴,共2穴。

【功能】

记忆中枢即识字中枢和阅读中枢,损伤后可发生命名性失语,不能准确说出事物名称,或无识字能力。

【主治】:失读症、记忆力减退、头痛、头鸣、耳鸣、心悸、腰腿酸痛、遗精、失眠、浮肿、大脑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等。

九、信号

信号中枢在颞上回后部1/3处。其在头皮投影区即为信号穴区。

【定位】

信号穴位于耳尖至枕外粗隆上3厘米处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接处。

【功能】

信号为感觉性语言中枢,其作用主要是对有声语言进行分析综合,并将其成分同外在表象、物体和概念作对照认识。该中枢损伤,则发生感觉性失语,病人往往失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癔症、精神病、健忘性失语、大脑发育迟缓等。

十、运平

运平中枢位于下叶的缘上回(环曲回),其在头皮投影区即为运平穴区。

【定位】

从人字缝尖引两条分别向左前方和右前方,并与人字缝线成30度夹角的直线。在每条直线距人字缝尖5厘米处,即为运平穴区(其位置相当于顶骨隆突上方)。共2穴,每侧1穴。

【功能】

运平中枢管理人体手的精细动作,及协调动作的平衡。该部损伤或病变,可发生动作不准确,乃至失用症。

【主治】:失用症、末梢神经炎、震颤性麻痹、中风偏瘫、共济失调、指端红痛症、手指认识不能、风湿性关节炎等。

十一、视觉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的枕叶部分,在距状裂周围,即楔回、舌回。视觉穴区即在其在头皮之投影区。

【定位】

视觉穴区在枕骨粗隆尖上2厘米,向左右各旁开1厘米处,每侧1穴,共2穴。

【功能】

视觉中枢是负责接受刺激信号(物象),进行识别分析,视象再现及高级分析综合,并把视觉信息与其他高级信号密切结合的重要装置。该区损伤或病变可发生视觉障碍。

【主治】:皮质盲、幻视、视野缺损、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结膜炎、头痛头晕、黑朦等眼科病症及鼻衄等。

十二、平衡

平衡中枢在枕叶下的小脑部位,即小脑后叶的位置。平衡穴区为该中枢的头皮投影区。

【定位】

平衡穴位于枕骨外粗隆尖下2厘米,旁开3.5厘米处。

【功能】

平衡中枢主要负责维持姿势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身体随意运动。当该区发生损伤或病变时,可出现共济失调、震颤等。

【主治】:共济失调、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综合症)、言语障碍等。

十三、呼循

呼循是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在头皮的投影区,该中枢位于延髓,上接桥脑,下连颈髓。其中,循环中枢在枕骨大孔之上,呼吸中枢在枕骨大孔之上下。

【定位】

呼循穴区位于枕骨外粗隆尖下5厘米,旁开4厘米处。亦即在风池穴之内上方。

【功能】

呼吸和循环中枢主要管理心肺功能,如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时,可引起心肺两脏功能的异常。

【主治】咳嗽、哮喘、心悸、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急慢性气管炎等。

十四、听觉

听觉中枢在颞上回中部,外侧裂深部的颞横回,听觉穴即是该中枢在头皮外表的投影区。

【定位】

听觉穴区在耳尖上1.5厘米处。

【功能】

听觉中枢是接受和区别声音的复杂的神经装置。该区损伤或发生病变,可出现听觉异常。

【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内耳眩晕病、幻听、癫痫、癔病、腹内胀满、高血压等。

十五、嗅味

嗅味穴区是嗅觉和味觉中枢在皮头的投影区,其中嗅觉中枢在海马回沟中,味觉中枢亦在海马回。

【定位】

嗅味穴在耳尖前3厘米处。

【功能】

嗅觉和味觉分别是感受各种化学物质刺激和辨别滋味的感受器。当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可出现嗅觉、味觉迟钝或丧失。

【主治】嗅味觉迟钝或丧失症、急慢性鼻炎、癫痫、记忆力减退、头晕、偏头痛、鼻窦炎、流涎、感冒、湿疹、牛皮癣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