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针法 » 头针法 »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
【內容】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由中国针灸学会主持下,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方法的原则加以制定的,既反映了头针治疗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传统经络的特点,值得推广使用。本方案于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并于198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瑞士日内瓦)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

穴区共有十四条穴线组成

(一)额区

1、额中线

【定位】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属督脉经。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咽喉病等。

2、额旁1线

【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

3、额旁2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

4、额旁3线

【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0.5寸,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经和足阳明胃经。

【主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病证。

(二)顶区

5、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属督脉经。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可将全线分五等分,上1/5治下肢运动异常,如瘫痪、无力、关节痛等;中2/5治上肢运动异常,如瘫痪、无力、关节痛等;下2/5治头面部病证,如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诞、脑动脉硬化等。

7、顶颞后斜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寸,即自百会穴起,止于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可将全线分五等分,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8、顶旁1线

【定位】在头顶部,顶中线外侧,两线相距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属足少阳膀胱经。

【主治】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9、顶旁2线

【定位】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两线相距0.75寸,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肩、臂、手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三)颞区

10、颞前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自颔厌穴起,止于悬厘穴,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

11、颞后线

【定位】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耳上方,即自率谷穴起,止于曲鬓穴。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疾病。

(四)枕区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止于脑户穴。属督脉。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疾病。

13、枕上旁线

【定位】在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往外0.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眼病及足癣、腰肌劳损等疾病。

14、枕下旁线

【定位】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6寸的垂直线,即自玉枕穴起,止于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疾病。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