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 表象
作者︰沈药子
【內容】

沈药子 于 1998年8月

公共汽车久候未至,便抬头望望天空的蓝天白云,善变的云总引起人无限的遐思。一直以为云在漂,从此处漂向彼方,宛如浮萍,小孩常会问:“云为何不会掉下来?”是啊,浮云里充满小水滴、冰粒,怎么不会落下?说来惭愧,虽然大学时代唸了数年的物理,教科书上却也没有教,若要去深究,也不知其所以。

某日,偶然瞥见一日本电视节目在说云的故事,那时才明白,在短距离范围,云看似有漂移,那是风吹动的缘故,但在稍大范围,则是生成云的因素在移动,而非云在漂。什么是云的生成因素?饱和的水气、空气中的微尘粒、及适时的降温。当空气中的水气达饱和时,再遇适当降温,则空气中过多的水气就会在微尘粒上凝聚成微小的水滴,群集的小水滴就是云,微尘粒就是云的催生剂。

在接近地表的大气层,高度越高、温度就越低,在饱含水气及尘埃的空气海之上,若在某适当的高度及时机,空气的温度降至适合云生成的条件时,云就从空气中诞生了。云何以不会掉下来?至此也有了答案,云若降低、升高、或漂向一旁,维持它的条件将会消失,因此云就又蒸发在空气中了。

为何我会一直认为云在漂?应是单凭感官的经验令我下了如此简单的结论吧。如果连云漂都会令我误解了十数年,那么人间事中,又有多少是我自以为已经知道,而其实是错误的见解呢?水波从此处荡向彼方,非水有漂流,而是能量的传递,古代人认为大地是平坦的,自牛顿以降300馀年来时空的绝对观根深蒂固,直到爱因斯坦方被打破、取而代之以相对观,却仍有人坚持墨守旧观不肯放,直观的成见经常使人迷惑于事物的表象,却仍不自觉地习以为常。

最高明的哲学或科学家总希望将看似繁复的许多事物背后的法则归纳成一式、一理,以方便理解、记忆、掌控、或运用,所以,牛顿之所以伟大,乃在于透过他的三个基本定理,即可描述、推导、甚至预测许多巨观的物体运动。能量与物质两者看似截然不同,竟也被爱因斯坦归纳成一道对等的公式(E = M‧C2)。中国的易经之所以位在十三经之首,乃在于,透过阴、阳两爻排列组合成8卦、乃至64卦,卦卦便能道尽天地间万事万物、乃至君子立身处世的哲理。

同样的,最高明的艺术家能从平凡的面孔或风景中捕捉、勾勒出不凡的姿态、线条、或色调。最高明的政客从一些简单的民调数字、流行趋向、及群众的好恶,便能由嘴中说出迎合群众口味的言词,蛊惑群众的心,勾引选民将选票投进他的票箱。最高明的医生只从病患的表情、体态、气味便能大致诊断出病名及严重性,所以,无论是中医或西医,总是先透过望诊、触诊、及问诊以初步掌握患者的病情。

人们经常习惯于事物的表象,而鲜少领悟到表象之后的弦外之音,因此,一般人见到事物的表象总喜欢感性地发出直观的觉受,这或许是因为五官位在体表,而大脑则隐没于头颅之内吧?所以,五官所观察到的讯号也经常只氾滥于五官皮表,而鲜少渗入大脑,而,圣哲或天才之所以有别于凡夫,其最大的差别即在此。

然而,近代西方的科学、哲学家经常被训练成擅长解析事物的内涵,却鲜少感性地发挥身为人类应有的美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1866~1944) 曾言道:“欧洲科学家为了训练解析自然的能力,往往连带地凋敝了对美的感受。”(1)

达尔文也曾哀叹在生物学的研究使得他欣赏诗的能力已彻底地凋萎。同样的,西方的医师经常被训练成擅于解析病症的原理,无情、物化地割缝患者的肢体,而忽略了人性中的慈爱、关怀、与尊严。现代的艺术家给人的印象又经常是玄奥、远离现实、甚或搞怪、孤僻、不与人茍合,艺术本身也由人性化、生活化转变成“真的不美,美的不真”。

在西方早期,科学与艺术本是一家,如希腊时代,艺术与技术原无太大的差别,两者都名为“techne”,乃至十四世纪,艺术家与油漆匠也无啥太大差别,同时,专门解剖或手术的外科医师与理发师的地位也无多大的差别(2)。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本人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及科学家于一身,他画蒙娜丽莎,也画战车、炮台,当面对自己所描绘的生理解剖图时,他认为自己似乎一方面为绘画故而研究人体,另一方面又因为欲了解人体构造而绘画。艺术与科学不也都是为了探索自然界的法则及奥秘而努力?所以,科学之于艺术宛如理性之于感性,两者原为相调合的一体两面,却因为某些时代因素而逐渐分道扬镳,甚而发展成相互对立的两极。

在北极,老一代的爱斯基摩人见到天空的极光时,将之当成神明一样地崇拜。在科学家眼中,极光不过是太阳风吹至地球的离子受到地磁吸引,浮游到了两极上空,与大气层作用之后的放光现象。在寻常人眼里,极光很美,美得光耀夺目,美得令人敬畏。

表象是感性的,其潜在则是理性的。爱因斯坦说:“所有最美的,正是宇宙中那些神秘不可解的。”浮云美,因为我们对它难以捉摸。仔细品尝,宇宙万事万物的表象之后无不隐藏着更深邃的道理等待着人们去发掘,明显的现象背后总是由许多不起眼的小因素的推波助澜而形成洪流。然而,现象是表,原因是里,只见表或里都是不完整的认识,因此,不仅以五官观察,也要运用思维、细心体会、直心欣赏,必须表里兼顾,方能更完整地看待、体验这个世界,而不只是迷惑于万事万物的表象。

【附注】
  1.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Peter Tompkins及Christopher Bird合著;中译名《植物的秘密生命》薛绚译/台湾商务1998年5月初版参考Pg99
  2. 《造形原理》吕清夫著/雄狮图书1984年3月初版,参考“造形与科技”Pg115~117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