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针法 » 鼻针疗法 » 鼻针疗法
【內容】

主要刺激区

鼻穴均位于鼻部三条线上,分述如下。

一、第一穴线:亦称鼻正中线。起于前额正中,止于鼻尖端。共分布10个穴位,除卵巢穴为双侧穴外,皆为单穴。

1、头面:或称头脑、首面、上焦。

【定位】额部正中,即眉间正中至前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

2、咽喉

【定位】头面穴和肺穴连线的中点。

3、肺

【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4、心

【定位】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

5、肝

【定位】鼻梁最高点的下方,两颧连线与鼻正中线的交叉点,即心穴与脾穴连线的中点。

6、脾

【定位】当鼻端准头上缘正中线上,心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7、肾

【定位】脾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8、外生殖器

【定位】在鼻尖端上,相当于素1穴。

9、睾丸或卵巢

【定位】鼻尖两侧,鼻翼内缘。

二、第二穴线:起于与肝穴相平处,紧靠鼻梁骨两侧,止于鼻翼下端尽处。左右各一条,每条5个穴位,两侧共10穴。

1、胆

【定位】目内眦下方,肝穴的外侧。

2、胃

【定位】胆穴的下方,脾穴之外侧。

3、小肠

【定位】鼻翼的上三分之一处,胃穴的下方。

4、大肠

【定位】鼻翼的正中处,小肠穴的下方。

5、膀胱

【定位】鼻翼壁尽处,大肠穴的下方。

三、第三穴线:起于眉内侧端,下行于第二条穴线外方1~2分处,至鼻尽处为止。左右呈对称性各一条,每条线上9个穴位,两侧共18穴。

1、耳

【定位】眉的内侧端。

2、胸

【定位】眉棱骨之下方,目窝内。

3、乳

【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上方,胸穴的下方。

4、项背

【定位】目内眦的内侧下主,乳穴的下方。

5、腰脊

【定位】颧骨的内侧,与肝点平齐。

6、上肢

【定位】在鼻端准头上缘水平,与脾穴平齐,在腰脊穴的下方。

7、胯股

【定位】鼻翼上缘,上肢穴的下方。

8、膝胫

【定位】鼻翼中点外侧,鼻唇沟上,胯股穴的下方。9、足趾

【定位】膝胫穴的下方,与膀胱穴平齐。

鼻穴是按人体的脏腑、器官或部位命名的。相应的鼻穴主要治疗相应脏器部位的病损,故每一鼻穴的主治,读者可从穴名中推演出,这里不再赘述。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鼻针疗法取穴有两种。

(一)根据受病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穴位。如:肝病取肝穴,腰扭伤取腰脊穴等。

(二)依照中医学理论选取穴位。如失眠、健忘、心悸,可按“心藏神”学说取心穴。

二、配方法

和眼针疗法类似,可以将用单一穴法选出不的穴位组合成方;亦可把用上述二种取穴法所选的穴位进行配方。

适应症

鼻针的适应症有待进一步总结,就目前了解的,鼻针疗法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故用以作为针刺麻醉的方法之一及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另外对神经衰弱、泄泻、呃逆、胃神经官能症、遗尿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操作方法

一、针具:多用30~32号0.5寸长之不锈钢毫针。

二、进针法:常规消毒后,以轻捷的手法,迅速捻转刺入穴位。因鼻穴针刺时较易引起疼痛,故手法务求熟练。针刺入后,先直立刺至皮下,然后根据穴位所在位置进行斜刺或透刺。一般而言,正中穴线宜直刺;第二穴线的穴位,应向第三穴线方向斜刺;第三穴线的位穴,须沿鼻唇沟向下斜刺。有些穴位,对针刺方向也有一定要求,如睾丸(或卵巢)穴,应向膀胱穴方向刺;耳穴,宜向心穴方向刺;胸穴,须向乳穴方向刺等。值得一提的是,鼻部肌肉菲薄,感觉敏锐,进针后容易出现针感。所以不要刺之过深,以不刺及软骨为标准。

三、行针法:鼻针行针手法以捻转法为主,分轻、重两种。轻者,捻至患者有轻度的酸、胀感即可;重者,病人往往有强烈的酸、麻、胀、痛、流泪、打喷嚏等现象。应据症情和病人体质而施行。四、留针法:鼻针每次留针10~2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捻转手法运针1次。

鼻针法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歇1周左右。

注意事项

一、鼻针刺激较强烈,应预先作好解释,对初诊或惧针的患者,宜采用卧位,以防晕针。

二、鼻部肌肉较薄,选用针具不宜过长。

三、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鼻部有瘢痕或病灶时,应尽量避开。或改用其他穴位刺激法。

上一節 面针疗法
口针疗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