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针法 » 口针疗法 » 口针疗法
【內容】

主要刺激区

口针穴区共分10个区,其中上肢区包括2穴,下肢区包括4穴,分述如下。

一、上肢区

1、上臂穴:

【定位】位于上颌左侧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口腔粘膜。

【主治】肩臂关节疼痛、扭伤,脑血管意外所致上肢偏瘫。

2、前臂穴:

【定位】位于上颌左侧尖牙与第一双尖牙之间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前臂肿痛,中风偏瘫。

二、下肢区

1、坐骨神经穴

【定位】在下颌左侧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牙龈下方粘膜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

2、大腿穴

【定位】在下颌左侧第二双尖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腿冷痛、胀痛等,脑血管意外所致下肢瘫痪。

3、膝关节穴

【定位】在下颌左侧第一、二尖牙之间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膝关节肿胀疼痛。

4、小腿穴

【定位】在下颌左侧尖牙与第一双尖牙之间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腓肠肌痉挛等,小腿扭伤,脑血管意外所致下肢偏瘫。

上述两区的穴位分布,左右相同。

三、神经区

【定位】位于上颌中切牙间齿龈上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四、头部区

【定位】位于下颌中切牙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神经性头痛、落枕等。

五、泌尿区

【定位】位于上颌中切牙间齿龈上方固有口腔粘膜处。

【主治】尿频、尿痛、遗精、遗尿、痛经、阳萎等。

六、消化区

【定位】位于下颌左侧尖牙齿龈下方固有口腔粘膜处。

【主治】消化系统疾患,诸如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

七、五脏区

【定位】位于下颌右侧侧切牙齿龈下方固有口腔粘膜处。

【主治】咳嗽、喘息、心悸不宁等。

八、眼及降压区

【定位】位于上颌左侧侧切牙齿龈上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眼部疾患诸如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电光性眼炎等以及高血压等。

九、腰区

【定位】位于上颌右侧侧切牙齿龈上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腰部扭伤、慢性劳损等。

十、皮肤区

【定位】位于下颌左侧第一磨牙齿龈下方口腔前庭粘膜处。

【主治】皮肤瘙痒、局部麻木等。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口针疗法的取穴方法有三种。(一)对症取穴法:根据病症所在脏器部位,在对应的口针穴区选穴。如腹痛泄泻,系消化道疾患,可选消化区;遗精、阳萎系泌尿生殖系病症,可选泌尿区等。

(二)按部取穴法:根据病变部位取穴,如腰部病症取腰区,皮肤病症取皮肤区等。

(三)交叉取穴法:按左病右取的原则,左侧病症取右侧口穴,右侧病症取左侧口穴。

二、配穴法

有二法:

(一)结合配穴法:即同一病症,按对症取穴和按部取穴分别选取穴区后,予以组合成方。如坐骨神经痛,按对症取穴法选坐骨神经区,再据按部取穴法选大腿穴、小腿穴,将此三穴结合,即成本病症的口针处方。(二)交叉配穴法:可具体结合症情,或以健侧为主穴,患侧为配穴;或与此相反;或以双侧均取之穴为主穴,加配健侧其他穴区等组合成方。

操作方法

一、针具:一般选用26号~32号0.5~2.0寸长之毫针。

二、进针法:先令患者正坐,半张口。常规消毒后,术者用纱布垫在患者上、下唇部,用手指将两唇上下拉开,尽量暴露穴区。选准穴区后,针尖与口腔粘膜呈15~30度角,斜刺或平刺刺入口针穴区。针刺深度在0.3~1.5寸之间。针刺角度与深浅须据穴区部位及症情而定。进针手法要求准、轻、快。

三、留针法:针刺得气后,一般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如为中风偏瘫、急性腰扭伤等病症,宜令其活动肢体。去针时,应一手用消毒纱布裹捏唇部,另一手拔针,以防出血。

注意事项

一、孕妇及传染病患者禁用本法。

二、消毒须彻底,防止口腔感染。口针治疗后,应嘱病人过2小时方能进食。

适应症

口针疗法主要用于疼痛性病症,如坐骨神经痛、腰部急性扭伤等。

对瘫痪病症也有较好的效果,如中风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及面神经麻痹等。近年还被用于其他疾患的治疗如急性结膜炎、遗尿等。

上一節 鼻针疗法
舌针疗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