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微针法 » 足针疗法 » 足针疗法
【內容】

主要刺激区

一、足部穴区定位法

(一)足跟后缘中点与二、三趾间连线折为10寸,并以此线为正中线。

(二)足底各趾间与足跟后缘连线平行于正中线,其间隔各为1寸。

(三)足背部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

(四)内外踝顶点与足底内外缘垂直线各折为3寸。

二、常用足穴

常用足穴共22个。

1、头穴

【定位】位于足跟下赤白肉际中点处前1寸。

【主治】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多用于头痛、牙痛。

2、鼻穴

【定位】在头区前1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急、慢性鼻炎。

3、目穴

【定位】鼻穴旁开0.6寸,略后于鼻穴0.1寸处。共2穴。

【主治】急、慢性眼部病症。

4、耳穴

【定位】在鼻穴旁开1.2寸,略后于鼻穴0.1寸处,共2穴。

【主治】耳鸣、耳聋等。

5、口穴

【定位】鼻穴前1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牙痛、咽炎、扁桃体炎等。

6、喉穴

【定位】口穴前0.6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发热、咽痛、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7、心穴

【定位】在喉穴前1.1寸处,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高血压、心力衰竭、喉炎、舌炎和失眠多梦等病症。

8、肺穴

【定位】在心穴旁开1寸,略后于心穴0.1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

9、胃穴

【定位】在心穴前1.4寸,位于正中线上。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症等。

10、肝穴

【定位】胃穴内侧1.2寸处。

【主治】慢性肝炎、胆囊炎、目视不明、肋间神经痛等。

11、脾穴

【定位】胃穴外侧1.2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尿闭、腹泻、血液病等。

12、胆穴

【定位】肝穴后0.3寸处,与肝穴对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病、脇肋痛等。

13、小肠穴

【定位】胃穴旁开1寸,向前03寸处,与肺穴对直。共2穴。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不适等。

14、前后隐珠穴

【定位】系2穴,均位于正中线上,前隐珠穴在涌泉穴(体穴)前0.4寸,后隐珠穴在涌泉穴后0.6寸处。

【主治】前后隐珠穴均用于治疗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癫痫、高热昏迷等病症。

15、肾穴

【定位】涌泉穴旁开1寸处,与小肠穴对直。共2穴。

【主治】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急性腰痛、尿潴留等症。

16、癌根1穴

【定位】肝穴前1寸,与肝穴对直。

【主治】本穴对胃、贲门、食道下段恶性肿瘤,有镇痛及改善症状的作用。刺激时宜透向涌泉、然谷、公孙等穴。

17、大肠穴

【定位】共2穴。左大肠穴位于后隐珠穴内侧1.2寸向后0.2寸处,右大肠穴位于后隐珠穴外侧2寸向后0.2寸处。

【主治】腹痛、肠功能紊乱症、慢性结肠炎等。

18、膀胱穴

【定位】涌泉穴前1寸,在正中线上。

【主治】遗尿、尿潴留等症。

19、生殖器穴

【定位】膀胱穴前0.3寸,在正中线上。

【主治】月经不调、白带、睾丸炎、尿潴留等。

20、癌根2穴

【定位】位于膀胱穴内侧2寸前0.1寸处。

【主治】本穴对脐部以下的内脏肿瘤及淋巴转移癌有镇痛和改善症状的效果。刺激时宜透向公孙、涌泉、癌根1穴等。

21、肛门穴

【定位】在里陷谷穴前0.6穴;位于正中线上。

里陷谷穴位置为陷谷穴掌侧面对应点。

【主治】脱肛、痔等肛门疾患。

22、癌根3穴

【定位】在里侧肺穴前0.6寸处。

【主治】本穴对食道上、中段与肺、颈、鼻、咽部等处恶性肿瘤;有镇痛、解痉和改善症状的作用。

(图例):常用足穴附图

三、新增足穴

新增足穴颇多,现择常用且与前述穴位不重复者予以介绍,共25穴,均以编号命名。

1、2号穴

【定位】足底后缘中点直上3寸,内旁1寸处。

【主治】三叉神经痛等。

2、3号穴

【定位】位于正中线上,外踝与内踝连线之中点。

【主治】神经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压、昏迷等。

3、4号穴

【定位】足底后缘的正中点直上3寸,外旁开1寸。

【主治】肋间神经痛、胸闷、胸痛。

4、5号穴

【定位】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4寸,外旁开1.5寸。

【主治】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胸痛等。

5、6号穴

【定位】足底后缘中点直上5寸,内旁开1寸。

【主治】痢疾、腹泻、消化道溃疡病等。

6、7号穴

【定位】足底后缘的中点直上5寸。

【主治】哮喘、大脑发育不全。

7、8号穴

【定位】7号穴外旁开1寸。

【主治】神经衰弱、癫痫等。

8、9号穴

【定位】拇趾与第二趾间后4寸。

【主治】痢疾、腹泻、子宫炎等。

9、11号穴

【定位】涌泉穴外旁开2寸。

【主治】肩痛、荨麻疹等。

10、12号穴

【定位】足底拇趾与第二趾间后1寸。

【主治】牙痛。

11、14号穴

【定位】足底小趾横纹中点。

【主治】遗尿、尿频、尿急。

12、15号穴

【定位】踝关节横纹中点(解溪穴)下5分,两旁凹陷中。

【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等。

13、16号穴

【定位】足内侧舟骨突起上凹陷中。

【主治】高血压、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14、17号穴

【定位】踝关节横纹中点(解溪穴)下2.5寸处。

【主治】心绞痛、哮喘、感冒等。

15、18号穴

【定位】足背第一跖骨头内前凹陷中。

【主治】胸痛、胸闷、急性腰扭伤等。

16、19号穴

【定位】足背二、三趾间后3寸处。

【主治】头痛、中耳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病等。

17、21号穴

【定位】足背四、五趾间后5分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腮腺炎、扁桃体炎等。

18、22号穴

【定位】足背一、二趾间后1寸。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等。

19、23号穴

【定位】拇长伸肌腱内侧跖趾关节处。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压、结节性痒症、湿疹、荨麻疹。

20、24号穴

【定位】第二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中耳炎等。

21、26号穴

【定位】第四趾的第二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低血压等。

22、27号穴

【定位】太白穴与公孙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癫痫、癔病、神经衰弱、腹痛等。

23、28号穴

【定位】足内侧舟状骨突上后陷中。

【主治】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附件炎等。

24、29号穴

【定位】内踝正中直下2寸处。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5、30号穴

【定位】足外踝后上方1.5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头痛。

(图例):新增足穴附图

取穴配方

一、取穴法

取穴方法有三种。

(一)按部取穴:即按照病损部位取相应的足穴。如头痛取头穴,肝病取肝穴等。

(二)据症取穴:即根据病症的表现,取具有相应主治功能的足穴。如心绞痛,取17号穴;子宫功能性出血,取28号穴等。

(三)参照中医理论取穴: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辨证取穴,如失眠多梦,因“心主神明”,可取心穴;遗尿,常与肾气不足有关,宜选肾穴等。

二、配方法

足针疗法的组方,虽有采用单一取穴法选穴组方,但在多数情况下,为多种取穴法选穴后结合组方。如咳喘取肺、脾、肾三穴组方;又如高血压病,取前后隐珠穴、16号穴、肝、肾等。此类结合组方,可以是按部取穴与据症取穴的组合,也可以是三种取穴法的组合,依病者具体情况而定。

操作方法

一、针具:一般采用28~30号1寸长毫针,透刺则可用2~3寸长的毫针。

二、进针法:先令患者取仰卧位,两足平伸,尽量放松肌肉。充分消毒后,左手扶住患足,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进针时注意要快、准。然后缓慢送针至适当的深度。足底进针较痛,皮肤亦较厚,更要求手法熟练。

三、行针法:在肌肉较浅薄的部位,一般不用手法行针,可只作轻度捻转。在肌肉较丰厚处,可行提插捻转之法。如为泻法,将针刺入0.5~0.8寸左右,施以较大幅度的捻转结合小幅度提插法;如为补法,轻度捻转数次即可。

四、留针法:一般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

足针疗法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一、足针疗法对消毒要求较为严格,特别是针刺足底穴位,尤须重视。针后最好隔30分钟再穿鞋袜。以防污染针孔,造成感染。

二、足针刺激多较强,治疗前须向患者充分说明,以防造成意外。

三、体虚惧针者或孕妇,须慎用或不选足底部穴位。

适应症

足针疗法可用于多种疾病,较为常用的有三十余种。包括三叉神经痛、遗尿、急性腰扭伤、胃痛、腹泻、神经官能症、疟疾、急性结膜炎、精神病、颈痛、感冒、睾丸炎、牙痛、脇肋痛等病症。

上一節 手指针疗法
全息针疗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