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刺血法 » 陶针法
【內容】

【主要刺激区】

一、头面部

(一)发旋:

部位:在头顶部头发旋窝之中心。若发旋不显者,可以百会穴代替;若双旋者,可在两发旋上分别施治。刺法:可据症选用以下方法。

1、点刺:在发旋外单刺1针;

2、丛刺:在发旋中及前、后、左、右各刺1针,共5针。

3、散刺:以发旋为中心,如星形向四周散刺;

4、集中刺:由发旋周围一横指处向中心集中针刺;

5、扩散刺:由发旋外向四周2~3横指部扩散针刺。

主治:中风、急性胃肠炎、小儿夜啼、小儿高热惊厥。

(二)前额行

部位:前额部。发际与眉心中点为基线的皮区。刺法:先点刺发际与眉心连线中点,然后在同一水平上向左右各点刺2~3针。

主治:感冒、痛经。

(三)额角棱

部位:侧额部,眉骨至发角间皮区。

刺法:在该皮区中央点刺1针。

主治:感冒、头痛、小儿惊厥、中暑、急性结膜炎等。

(五)眉弓

部位:双侧眉部。

刺法:在眉头、眉腰、眉尾各点刺1针。

主治:急性结膜炎、前额痛。

(六)太阳

部位:在眉棱角后侧至曲隅部之间皮区。

刺法:在此皮区横列排刺3~5针。

主治:感冒、中暑、急性结膜炎、痛经。

(七)鼻端

部位:在鼻端准头之正中。

刺法:点刺1针。

主治:小儿惊厥抽搐。

(八)翼根

部位:在鼻翼根与面部相接处。

刺法:左右各点刺1针。

主治:小儿惊厥抽搐。

(九)两唇

部位:上唇即人中穴,下唇即承浆穴。

刺法:人中穴点刺1针或排刺3~5针;承浆点刺1针。

主治:中暑、中风、小儿高热惊厥。

(十)口角

部位:在两口吻角处。

刺法:左右各点刺1针。

主治:小儿惊厥、面肌抽搐、面肌瘫痪。

(十一)耳周

部位:环绕耳廓周围皮区。

刺法:在周围环刺10针。

主治:胁痛、泄泻、腮腺炎、耳痛。

(十二)颌线

部位:颊部皮区。

刺法:沿上下颌骨排刺5针。

二、胸腹部

(一)颈侧

部位:在喉部,喉结两侧皮区。

刺法:在喉结两侧行刺5~7针。

主治:哮喘、咽喉痛。

(二)脐行

部位:在胸腹正中线上,胸骨切迹至耻骨上际皮区。

刺法:在胸骨切迹至耻骨上际,胸腹正中线上行刺20针,亦可视病情需要分段选刺。

主治:急性肠胃炎、疝气、痛经。如为腹痛取腹部刺激点,呕吐取胸部刺激点。

(三)夹脐行

部位:在脐行和乳行之间皮区。

刺法:同脐行。

主治:腹痛、腹泻、小儿夜啼、小儿惊厥。

(四)乳行

部位:乳中线所经过的区。

刺法:同脐行。

主治:呕吐。

(五)脐环

部位:距脐孔2~3横指的环状皮区。

刺法:在该皮区环刺成一封闭曲线。

主治:急性胃肠炎。

(六)谷线

部位:胸骨剑突尖端与脐孔连线之中点向两侧引垂直线,分别与左右乳行相交,谷线即指此垂直线所在之皮区。

刺法:在该皮区,排刺7~9针。

主治:呕吐、腹痛。

(七)水线

部位:脐孔和耻骨上缘连线之中点向两侧引垂直线,分别与左右乳行相交,水线即指此垂直线所在之皮区。

刺法:在该皮区,排刺7~9针。

主治:尿潴留。

(八)胁行

部位:在侧胸部,自腋窝过第十一肋端下至与脐孔相平处之皮区。

刺法:在此皮区纵列行刺10针。

主治:胁痛、肝胆病。

(九)腹沟行

部位:沿腹股沟之皮区。

刺法:在该皮区排刺5针。

主治:尿潴留、疝气。

三、腰背部

(一)主脊行

部位:在脊中线上,自第一颈椎至尾椎皮区。

刺法:在该皮区纵行刺29针,每椎1针,每一刺激点均在棘突下。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刺。

主治:感冒、中暑、中风、哮喘、腰痛、类风湿性脊柱炎、急性或慢性胃肠炎症、疖痈、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儿夜啼、小儿惊厥抽搐、小儿瘫痪等。

(二)项棱

部位:颈椎两侧纵行皮区各1行。

刺法:在该皮区纵列刺7针。

主治:感冒、哮喘、牙痛、急性结膜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儿夜啼、百日咳。

(三)夹脊行

部位:在脊椎横突之两侧,自胸椎至骶椎各1行之皮区。

刺法:纵列行刺22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刺。

主治:感冒、中暑、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胁痛、急性胃肠炎、疝气、尿潴留、遗尿、牙痛、耳痛、咽喉炎、痛经、小儿夜啼、百日咳、小儿瘫痪、小儿抽搐症。

(四)远脊行

部位:在距脊椎横突约二横指处(两侧),自胸椎至骶椎区间各1行之皮区。

刺法:纵列行刺22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选刺。

主治:中暑、中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小儿瘫痪。

(五)肩棱

部位:在肩部自颈、肩部接界处至肩峰之皮区。

刺法:在该皮区排刺5~7针。

主治:咽喉痛、疖痈、小儿瘫痪。

(六)肩胛环

部位:在肩胛部,以膏肓穴为核心,包括两肩胛骨在内之椭圆形皮区。刺法:有以下几种。

1、散刺──以膏肓穴(肩胛核心)为中心作星形刺;

2、集中刺──自距一横指处向膏肓穴集中。

3、扩散刺──自膏肓穴向周围2~3横指处扩散。

4、环刺──沿椭圆线进行针刺。

主治:感冒、哮喘、百日咳、小儿瘫痪。

(七)骶鞍

部位:在骶骨部,为一马鞍形环状曲线之皮区。

刺法:从尾骨端向上作散刺,或作集中刺与扩散刺。

主治:妇科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脱肛等。

四、上肢部

(一)两前棱

部位:在上臂之桡侧,肩、肘关节之间的皮区。内前棱在屈侧,外前棱在伸侧。

刺法:在该区排刺10~15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风湿病、肠炎、牙痛、百日咳、小儿瘫痪。

(二)两后棱

部位:在上臂之尺侧,肩、肘关节之间的皮区。内后棱在屈侧,外后棱在伸侧。

刺法:在该皮区排刺10~15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风湿病。

(三)两侧棱

部位:在上臂部前,前后两棱之中间,肩、肘关节之间的皮区。内侧棱在屈侧,外侧棱在伸侧。主治:风湿病。

(四)手六关

部位:肩、肘、腕关节周围环形皮区。

刺法:在上述皮区环刺一圈。其中痈肿取肘关节;腮腺炎取腕关节;其他局部病灶取关节加刺。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痈肿、腮腺炎。

(五)肘弯

部位:肘弯部静脉处。

刺法:在静脉处重刺放血。

主治:急性胃肠炎、疔疮、小儿惊厥。

(六)手十甲

部位:手十指指甲根部,亦可取指甲角。

刺法:点刺。虚劳取拇指甲根或甲角,疼痛取环指甲根,胃肠炎取食指甲根点刺。主治:中暑、虚劳、哮喘、胁痛、胃肠炎、遗尿、牙痛、结膜炎、咽喉炎、小儿夜啼、小儿消化不良。

另有四缝、手十尖(相当于十宣)二部位、取穴、刺法及主治均同体针穴,故从略。

五、下肢部

(一)两前棱

部位:自股关节至踝关节,挟膝盖两棱线之皮区。在内侧称内前棱,外侧称外前棱。

刺法:在该皮区纵列行刺15~20针。视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风湿病、急性胃肠炎、小儿瘫痪。

(二)两后棱

部位:自股关节至踝关节,过膝弯中为外后棱,在外后棱与内侧棱间为内后棱。刺法:在该皮区纵列行刺15~20针。视病情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风湿病、尿潴留、小儿瘫痪。

(三)两侧棱

部位:过屈膝两侧纹,自股关节至踝关节之间之皮区。在内侧的称内侧棱,在外侧的称外侧棱。

刺法:在该皮区纵列行刺15~20针。视病情可全刺或分段刺。

主治:风湿病、胁痛、疝气、遗尿、痛经等。

(四)足六关

部位:两下肢股、膝、踝关节共六处,关节部位环形或半环形皮区。

刺法:膝踝关节作环形刺,股关节作半环形刺。

主治:风湿病、腰痛、类风湿关节炎、小儿瘫痪。

(五)膝弯

部位:窝部静脉显露处。

刺法:重刺静脉出血。

主治:中暑、急性肠胃炎、疔疮。

(六)足十甲

部位:在足十趾爪甲根部,亦可取爪甲角处。

刺法:在上述部位点刺,可只刺一处,亦可全取。

主治:中暑、急性胃肠炎、疝气、尿潴留、小儿抽搐。

(七)足十尖

部位:在足10趾之尖端。

刺法:重刺出血。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等。

【操作方法】

一、针具准备:取陶瓷片,彻底清洗后,用铁器或刀背将其按要求轻轻击成碎片,使之成为锋利的陶(或瓷)片针,锋芒分粗、中、细三类。用前应再次洗净后高压灭菌消毒。如重刺,可选用锋芒较锐利的,一般治疗用中等锋芒为宜,小儿则须选用锋芒细者。应注意严格消毒。

二、刺激方法:陶针刺激方法很多,可据刺激部位和症情而选用。

(一)点刺:选准一处穴位,迅速用陶针破皮刺血即可。

(二)排刺:依横线成排多处点刺。

(三)行刺:按纵线成行多处点刺。(四)环刺:依封闭曲线环形多处点刺。

(五)丛刺:三五成丛集簇点刺。

(六)散刺:以一点为中心,星形向外放散点刺;或在一个面上行不规则散在点刺。丛刺和散刺均是在一定范围内行多点刺血,但前者点与点之间距离近,成密集状;后者距离较大,成分散状。

三、刺激方法

(一)刺激强度:分三种。轻刺:手法轻扬,冲击力小,适用于慢性病、虚症及寒症;重刺:手法沉重,冲击力大,适用于急性病、实症及热症;中刺:介于轻刺和重刺手法之间,适用于一般病症。

(二)刺激种类:分二类。放血刺:要求刺破静脉血管,根据刺激强度及部位的不同,出血量亦不同;挑疳刺:用于指缝刺激点,要求刺破表皮,以能挤出黄色或白色粘液为度,适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四、配穴方法

(一)项背纵行穴区,通治诸病,每病必取。

(二)热症、表症、阳症及上焦病,多取头面颈项之穴区,以上、下肢之后棱配合。手法:重刺上部穴,轻刺下部穴。

(三)寒症、里症、阴症及下焦病,多取腰脊以下穴区,以上、下肢之前棱配合。手法:轻刺上部穴,重刺下部穴。

(四)寒热交错,虚实相兼,半表半里及偏于中焦的病,取躯干中部及两脇和上、下肢侧棱配合。手法:躯干中部中刺,两脇轻刺。

上一節 皮肤针法
镵针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