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現代針法 » 穴位埋植法
【內容】

【器具】

彎頭血管鉗(12~14寸)、持針鉗、剪刀、短無齒鑷、手術刀(尖頭)或特製埋線針、腰盤、藥杯、注射針筒(5~10毫升)、針頭(5~6號)、三角縫針(大號)各若干。鉻制或純「00」、「0」或「1」、「2」號腸線(或絲線、不鏽鋼環、某些藥片,均需經高溫度壓消毒)。0.25%~1普魯卡因注射液、注射器、龍膽紫藥水一小瓶,及棉簽(點定穴位用)、消毒用品及消毒膠皮手套等。

【適應症及主要刺激區】

一、適應病症

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癲癇、小兒麻痹後遺症及其他多種病症。

二、主要刺激區

以肌肉較豐厚的體穴為主。亦可取阿是穴或頭皮針穴治療。

【操作方法】

共分四種、即注線法,埋線針植入法、縫合針植入法及切開埋植法。

一、注線法

(一)器具:9~12號帶針芯之腰穿針,將針芯前端磨平,腸線(粗細以能順利穿進針孔為宜,一般不超過0號~1號),余同前。

(二)方法:選好穴位之後,以龍膽紫作標記。常規消毒,在穴區作一局麻皮丘。然後,戴上膠皮手套,將經高壓滅菌的腰穿針之針芯略退出,從針尖部將腸線插入孔內約1~15厘米,剪斷(針孔口不可露出腸線頭)。快速將針刺入穴區,慢慢送針,略加提插探尋,至得氣後,推按針芯,使腸線注入穴內,亦可邊推針邊注線。拔出針管,外敷以小方塊消毒敷料。每次可注2~3穴,一般7~10天注線1次。

二、埋線針植入法

(一)器具:以埋線針代替腰穿針,以粗型號(1~4號)腸線代替細型號腸線,其餘均同上。

(二)方法:選好穴位,標記,消毒及局麻後,以直頭止血鉗夾住經滅菌的腸線(2~3厘米長)之兩端,并將腸線之中部套在埋針針尖端之缺口內,令助手繃緊進針部位皮膚,朮者右手執埋線針,左手用直頭鉗拉緊腸線,不使滑出針尖缺口,對準穴位,迅速刺入,然後,緩慢送針,至有酸脹重等感覺時,放鬆直頭鉗,且把埋線針稍向前一推,腸線便植于穴內。起針,進針孔蓋以消毒敷料。每次埋1~2個穴位,20天左右埋植1次。

此法操作簡便,且可埋植各種型號較長的腸線,對穴位刺激比較強烈和更長久一些。但是在埋植時,只能進針不能退針,有時不易埋入滿意的得氣部位,且可能在進針過程中,因腸線脫開針尖缺口造成埋植失敗。

三、縫合針植入法

(一)器具:大號醫用三角皮膚縫合針和持針器代替埋線針,余同上。

(二)方法:選定穴位,在距穴位兩側各1~2厘米處(透穴理線,則在兩穴點處)分別作局麻皮丘。然後,將三角縫合針穿上腸線(視症情不同,取不同型號穿雙股或四股),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捏起皮膚,右手執持針器,挾持縫合針從一側皮丘刺入,深達皮下組織或肌肉,再從對側局麻點穿出。可來回牽拉數下,以加強刺激。然後,略捏起兩針孔間皮膚,將露在皮外的腸線緊貼皮膚剪斷,使腸線兩頭完全埋入皮下(注意,決不可讓線頭露出針孔,以免感染)。在針孔處蓋以消毒敷料。每次可取1~2穴,20天左右埋植1次。

本法亦較簡便,且刺激強範圍廣,但埋植較淺表,難以深入到針感強的組織。

(圖:縫入針植入法)

四、切開埋植法

(一)器具:手術刀片及刀柄各一,縫合用絲線,小號彎形皮膚縫合針1根,止血鉗數把,余同上。

(二)方法:選好穴位,標記、消毒及局麻後,鋪上洞巾,以手術刀口切開皮膚約1厘米,深至皮下。先以止血鉗分離皮下組織,直至穴位深處,並有酸麻等感覺,即以止血鉗反覆按摩數次,使感應強烈,按摩次數及輕重程度,視症情而定。具體埋植,分二法:一為埋線(物)法,即在上述操作後將05~1厘米長的羊腸線4~5根或其他埋植物埋于肌層內,注意不宜埋在脂肪層或過深,以防感染,切口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後拆掉絲線。二為結紮法,在切開行止血鉗強刺激後(約彈拔刺激40~50下),再將穿上羊腸線的縫針從切口處刺入,經穴位的淺層組織(達肌層上、脂肪層下),從第一次刺入穿出,將二線頭適當拉緊打結(外科結),然後把線埋藏在皮下。并可按不同治療的需要,採用各種結紮方法,如切口較大可用絲線縫合一針,蓋上消毒紗布,包紮5~7天後拆線。各種結紮方法如下:

1、半環形結紮:用於一般穴位。

2、橫8字形結紮:用於大椎、腰陽關等穴。

3、K字形、單8字形或雙8字形結紮:均用於環跳穴。單8字形結紮以環跳穴為中心,一端線拉向秩邊穴方向,另一端線拉向下髎穴方向。

4、環形結紮:用於三角肌結紮,方法為從3俞穴向上經過肩4繞一圈結紮。

在療程上,一般3周至1個月結紮一次,根據體質情況可適當縮短或延長。體弱或有病者暫緩結紮。

(圖例)

【注意事項】

一、穴位埋植後,機體可出現某些反應,應注意鑒別正常反應和異常反應。

(一)正常反應

局部反應:由於刺激損傷及羊腸線(異性蛋白)刺激,在1~5天內,局部可出現紅、腫、痛、熱等無菌性發炎症反應。部分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羊腸線刺激脂肪引起液化,有少量乳白色滲液,均屬正常現象,一般不需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于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液擠出,用75%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後患肢局部體溫也會升高,可持續3~7天,一般有上述反應者療效較佳,反之則差。

全身反應:少數病人治療後4~24小時內出現體溫上升,一般約38℃左右(個別病人也可上升達39~40℃),持續2~4天能自行恢復正常。治療後一般均有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不同程度的增高現象。

(二)異常反應

疼痛:治療後如傷口劇烈疼痛或肢體麻痛,為結紮過緊,需將羊腸線剪斷,使結紮松解。

感染:少數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當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療後3~4天出現局部紅腫,疼痛加劇,并可伴有發燒。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出血:多因刺激過重或縫針刺破血管所致。一般加壓包紮即可止血,若加壓仍不能止血者,在出血處用絲線結紮血管并將羊腸線抽掉。

過敏:個別病人對麻醉藥或羊腸線產生過敏。治療後出現局部瘙痒、紅腫或全身發熱等反應。個別切口處有脂肪液化,繼而腸線溢出。對這些病人可給予抗過敏治療,過敏嚴重者則須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神經損傷:如感覺神經損傷,會出現神經分佈區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損傷,會出現所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原因是由於操作不當,刺激過重,或紮住神經血管所致,必須引起注意。

二、要嚴格注意無菌操作,對嚴重心臟病、糖尿病、高熱者以及婦女在妊娠期,不宜使用,月經期應謹慎使用。

三、本法在同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稍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結紮時應避開血管和神經。

四、脊柱旁、腰骶部(次1穴處)和肌肉萎縮的肢體均宜用穿線或埋線法。

五、在肌腹和肌腱處施術,一般須先進行穴位按摩,然後埋線或結紮。肌肉鬆弛者宜用結紮法,結紮的鬆緊程度視肌肉鬆弛的情況而定,肌肉痙攣者須先按摩,次數可多些,一般只用埋線,不作結紮。

六、羊腸線用後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潔而滅處理,臨床用時應用鹽水浸泡,以免在組織內液化。

七、對癱瘓病人,除治療外還須注意鼓勵病人作積極的功能鍛煉。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