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現代針法 » 穴位割治法
【內容】

【器具】

外科手術刀,血管鉗,注射器,1%普魯卡因注射液,消毒紗布及消毒用品,繃帶,膠布,龍膽紫藥水等。

【適應症及主要刺激區】

一、適應病症

常用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頭痛、神經衰弱、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病、膽道蛔虫病、頸淋巴結核以及腫瘤等。

二、主要刺激區

(一)手掌區部位

名稱部位主治
掌1食指第一指節掌面正中支氣管哮喘
掌2第二、三掌骨間隙掌側,食指與中指根部聯合下約0.5厘米處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
掌3第三、四掌骨間隙掌側,中指與無名指根部聯合下約0.5厘米處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掌4第四、五掌骨間隙掌側無名指與小指根部聯合下約0.5厘米處神經衰弱、頭痛、胃腸病
掌5掌面大魚際(魚際穴)肌尺側邊緣與沿并攏的食指、中指間引線的交點上支氣管哮喘、小兒疳積
掌6大陵穴向掌心方向1.5厘米處(不宜過深)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胃潰瘍,膽道蛔虫症、消化不良、腸炎
掌7神門穴向無名指、小指間隔方向1.5厘米處胃神經官能症、胃潰湯

(手掌割治部位圖)

(二)體穴

膻中、大椎:用於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

鳩尾、湧泉:用於頸淋巴結結核。

肝俞、脾俞、上脘、中脘: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天樞、足三里:用於腸系膜淋巴結結核。

公孫、然谷:用於腫瘤。

【操作方法】

一、穴位常規消毒後,局部麻醉,以左手拇指緊壓割治穴位下方,用手術刀縱行切開皮膚(不宜過深,切開皮層即可),切口長約0.5~1厘米左右(兒童可短些)。

二、用直血管鉗分離切口,暴露脂肪組織,摘取黃豆或蠶豆大小的脂肪組織。

三、將血管鉗伸入皮下,沿切口左右上下几個方向進行按摩,使出現酸、麻、脹感覺,並且向四周擴散為度。也可採用血管鉗輕夾數次皮下組織或附近組織,或用刀柄在骨膜上滑動(割治膻中穴),使病人產生強烈的酸麻或脹感并向一定方向傳導。

四、覆蓋消毒紗布,包紮固定。

五、每次割治間須休息7~10天,可在原割治穴或另選一穴上再行第二次割治。

另一種稱為划割法,是在第十一胸椎棘突兩旁橫划3~4厘米,划破表皮略出血,用來治療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症。又如在患側上下大齒之間的粘膜上縱划長約1.5厘米,划破粘膜略出血,用來治療面神經麻痹等。

【注意事項】

一、有出血性疾病、嚴重心臟病者、重危病人、持續高熱的病人以及局部有水腫、感染者均暫不宜割治。

二、對老弱婦孺病者,割治時刺激宜輕,以防暈針。凡發生暈針即停止操作,并作適當處理。

三、麻醉藥物不宜注射過多、過深,以免影響割治效果。

四、割治不宜過深,防止傷及深部血管、神經或韌帶。五、術後可能有週身不舒、關節酸痛、食慾減退等不同程度的反應。一般這種反應都發生在術後3天內,可持續1~2天。足底部割治反應多發生於術後二周內,也有發生在半月至一月的,其持續時間1~6天。這些反應一般在几天內即可自行消失,嚴重者可作對症處理。

六、嚴格無菌操作,術後創口5~7天內不能碰水,以防感染。

七、術後須適當休息几天,并注意飲食、冷暖等。

上一節 穴位埋針法
穴位埋植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