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现代针法 » 穴位割治法
【內容】

【器具】

外科手术刀,血管钳,注射器,1%普鲁卡因注射液,消毒纱布及消毒用品,绷带,胶布,龙胆紫药水等。

【适应症及主要刺激区】

一、适应病症

常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头痛、神经衰弱、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病、胆道蛔虫病、颈淋巴结核以及肿瘤等。

二、主要刺激区

(一)手掌区部位

名称部位主治
掌1食指第一指节掌面正中支气管哮喘
掌2第二、三掌骨间隙掌侧,食指与中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
掌3第三、四掌骨间隙掌侧,中指与无名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掌4第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神经衰弱、头痛、胃肠病
掌5掌面大鱼际(鱼际穴)肌尺侧边缘与沿并拢的食指、中指间引线的交点上支气管哮喘、小儿疳积
掌6大陵穴向掌心方向1.5厘米处(不宜过深)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胆道蛔虫症、消化不良、肠炎
掌7神门穴向无名指、小指间隔方向1.5厘米处胃神经官能症、胃溃汤

(手掌割治部位图)

(二)体穴

膻中、大椎: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鸠尾、涌泉:用于颈淋巴结结核。

肝俞、脾俞、上脘、中脘: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天枢、足三里:用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公孙、然谷:用于肿瘤。

【操作方法】

一、穴位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以左手拇指紧压割治穴位下方,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不宜过深,切开皮层即可),切口长约0.5~1厘米左右(儿童可短些)。

二、用直血管钳分离切口,暴露脂肪组织,摘取黄豆或蚕豆大小的脂肪组织。

三、将血管钳伸入皮下,沿切口左右上下几个方向进行按摩,使出现酸、麻、胀感觉,并且向四周扩散为度。也可采用血管钳轻夹数次皮下组织或附近组织,或用刀柄在骨膜上滑动(割治膻中穴),使病人产生强烈的酸麻或胀感并向一定方向传导。

四、覆蓋消毒纱布,包扎固定。

五、每次割治间须休息7~10天,可在原割治穴或另选一穴上再行第二次割治。

另一种称为划割法,是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两旁横划3~4厘米,划破表皮略出血,用来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症。又如在患侧上下大齿之间的粘膜上纵划长约1.5厘米,划破粘膜略出血,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注意事项】

一、有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脏病者、重危病人、持续高热的病人以及局部有水肿、感染者均暂不宜割治。

二、对老弱妇孺病者,割治时刺激宜轻,以防晕针。凡发生晕针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三、麻醉药物不宜注射过多、过深,以免影响割治效果。

四、割治不宜过深,防止伤及深部血管、神经或韧带。五、术后可能有周身不舒、关节酸痛、食欲减退等不同程度的反应。一般这种反应都发生在术后3天内,可持续1~2天。足底部割治反应多发生于术后二周内,也有发生在半月至一月的,其持续时间1~6天。这些反应一般在几天内即可自行消失,严重者可作对症处理。

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创口5~7天内不能碰水,以防感染。

七、术后须适当休息几天,并注意饮食、冷暖等。

上一節 穴位埋针法
穴位埋植法 下一節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