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刺灸卷 » 灸法 » 灸法简史 » 现代概况
【內容】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起,灸疗法又开始引起医学界的注意,而且被用于治疗脾肿大、骨结核及药物毒性反应等多种病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关灸法的临床报道急剧增加,据统计,这一时期,单纯用灸或以灸为主治疗的病种就达一百余种之多,而真正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的,则是在近十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灸疗防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灸疗防治范围的扩大,首先是防治病种的迅速增多,载至1990年底,有关文献载述的灸治各类病症近二百种,较之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总和几乎增加一倍。遍布于人体各个系统。其次是,防治的病种已突破灸治传统病症和一般常见病,已开始用于不少难治性疾病的灸治。以免疫性疾病为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异常的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甲状腺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用隔附子灸法,不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而且能明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甲状腺功能;又如硬皮病,属自身免疫性的结缔组织疾患,隔附子饼灸后症状减轻,微循环障碍及免疫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除此之外,灸疗尚被用于抗癌、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精虫减少症等多种现代医学为之束手的疑难病症。

二、临床观察不断趋向深入

临床观察的日益科学化、客观化,是近年灸疗法进展的又一个特点。对一些主要病症,往往采用大样本多指标进行研究,以探求其治疗规律。艾灸休克在六十年代已有应用,但局限于一般证候变化的观察,近十年来则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不仅观察到灸治后患者收缩压、脉压显著增加,指尖温度上升,肛──指温度下降,外周毛细血管灌流改善等;还在动物实验上观察了艾灸关元对失血性休克家犬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氧运输量的影响,从而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另如,应用麦粒灸与隔附子饼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通过多指标大样本的反复研究,揭示出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此类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抑制HBV复制,减轻或修复肝细胞病理损害,促进病情改善。在辨证施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预防中风的过程中,通过系统观察,发现灸治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全血比粘度改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恢复平衡,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正是经过上述这样的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仅肯定了灸疗的确切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和发现了灸治的临床规律。

三、灸治方法日益丰富

在灸疗法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先辈们已创制了各种各样的灸治之法。由于多种原因,其中不少灸法已湮没不彰。近几十年来,在灸治方法的发展上,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继承发掘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核桃壳灸和苇管灸,前者载于《理瀹骈文》,后者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但古籍中有关记述很少,近人亦未见再有应用。近年来,通过对上述两法的发掘和改进,发现对眼底疾病及面神经麻痹等,有较好的效果。除了对古代灸法继承外,还对其他民族的灸法进行验证和推广,如流行于广西壮族民间的药线灸,应用于多种常见或难治病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则是结合现代科技创制新的灸法,如光灸、冷冻灸、电热灸、铝灸等等。另外,在灸疗仪方面十馀年来也有较大进展,且大多已成商品应用于临床。如药灸器、中频灸疗仪、固定式艾条薰灸器、近红外灸疗仪、远红外灸疗仪等。

四、机理研究系统开展

近十年来,在灸疗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并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结果。在灸疗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上,已证实,艾灸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在血液系统方面,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灸后可增加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艾灸对微循环功能、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均有明显的影响。并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和提高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对代谢作用的影响方面,动物实验发现,艾灸对注入大量氢化考的松所致的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混乱有改善作用,艾灸还可抑制脂肪变性的进程及调节微量元素的代谢等。

综上所述,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宋、成熟于明代而衰落于清季的灸疗法,在现代获得极大进展,并已展示了广阔的前景。但从不少研究工作来看,今后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更进一步探讨,如艾绒在不同灸法中的作用,单纯热刺激是否可代替艾灸,灸量与疗效的科学关系,灸量参数的客观化问题,如此等等,均有待针灸界同仁继续努力。

上一節 明清时期
适应症 下一節

expand_less